萧子升的父亲叫萧岳英。萧岳英是湘乡有名的教书先生,在省里也有名。萧岳英留过洋,人很开明。他1907年到东山学堂教书的时候,把他儿子也带到东台山下的东山学堂,该学堂当时是新式学堂。毛泽东到东山学堂那年是宣统元年(1909)年,刚好萧子升毕业。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的时候,和萧子升的弟弟萧三(萧子璋)关系很好。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世界大英雄传》,就是萧三借给他看的。毛泽东和萧子升这个时候,应该就互相认识了。</p>
萧子升有一段时间想倡导一种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他与毛泽东俩人开始了这种旅行,一路上以地当床,以天为被的生活。</p>
两个年轻人踩着晨曦,披着月光,走过一片片水田菜地,越过一座座高山,他们相信真理就在前方,真理就在脚下。</p>
碰到歧路,毛泽东说,“走山路,山路困难多,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坚定而果敢、无畏亦无惧;</p>
碰到食不果腹,草眠露宿,毛泽东说,“把河滩当床,蓝天当帐幔,月亮当灯笼”,激情又浪漫,豪情又万丈。</p>
这个暑假,他们不带分文,从长沙出发,行经宁乡、安化、益阳、阮江,行程千里,深入群众,见证了农民贫苦,土匪猖獗,见到了同学,进过寺庙,御马帮脱险,喜逢老师,遭洪水,救灾民,与军阀抗争,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赫然发现,洪水固然可怕,但军阀地痞土匪比洪水还要可怕,这次的游行学习更是点燃了毛泽在中国大地上救国救民的大本源之道。</p>
毛泽东和萧子升“把河滩当床,蓝天当帐幔,月亮当灯笼”,恣意潇洒。两人从长沙出发,结伴西行,深入乡村,深入群众,见证农民贫苦、匪患猖獗、沅江涨水,以及猛于洪水的战乱……</p>
透过一组组电影镜头,跟随青年毛泽东一路行走游学,见过世间万象民生百态,叹服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p>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出发》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伟人“个人如何走向社会,青年学子如何报效国家,中华民族如何立足世界”的思考与抉择。</p>
少年毛泽东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生活极限。值得新一代年轻人学习。</p>
(/15608/15608808/1010043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