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姥姥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在90岁之前,她都能生活自理,她一辈子身体都没有大毛病,没住过院,没在看病上花过多少钱,这已经算很幸运的了。</p>
但她的两个女儿,也就是二姨和王燕的母亲,常常为了谁给老太太买了一串葡萄,谁又给她买了一件上衣,而争吵不休。</p>
其实引起他们争论的事情并不值多少钱,经常就是因为几块钱,觉得自己吃亏了,就会引起一场骂战。</p>
王燕的亲戚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他们家有3个子女,因为老人去世前口头上说留下一万块钱的事情,闹的3个子女大打出手,他们互相认为是别人拿走了这一万块钱,从此老死不相往来。</p>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
这句诗词就很好地诠释了本来是一家人,却闹得互相残杀的惨烈场面。</p>
现实生活中,他家这亲戚倒不是互相残杀,但因为这一万块钱,那是争吵了无数次,打了无数次架,三个子女都想争这一万块钱,都想将其据为己有。</p>
事实上,最后经过查证,老人口中说的这一万块钱并不存在,他只是为了让子女在养老上面对自己多尽点心,而想出来的一个幌子。</p>
但可笑的是,因为莫须有的这样的事情,却导致他在去世后,三个子女都打架吵架,导致了一场闹剧。</p>
这样的场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重复。</p>
她见证了父母因为贫穷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感受到了家庭的压力和困扰。那是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时刻,至今仍历历在目。</p>
父母常常教育她要“省钱”、“懂事”、“不该花的不要花”、“挣点钱很艰难”等等,所以,在她没有心理变得很强大之前,经常会觉得花钱有一种羞耻感,有一种不配得感。</p>
她在花钱时,心中常常涌起这样的感觉。每当她想要购买一件心仪的物品,父母教育要省钱的话语便在耳边回响。她会犹豫不决,思考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东西,担心会浪费钱。</p>
这种不配得感让她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总是感到内心纠结。她会对价格敏感,比较不同品牌和店铺,寻找最优惠的选择。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价格,她还是会在购买时感到不安,担心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p>
在与朋友一起消费时,她也会受到这种不配得感的影响。她可能会因为担心花费过多而拒绝参与某些活动,或者在选择餐厅和娱乐方式时过于谨慎。她害怕给别人带来负担,也担心自己的节俭会被误解为小气。</p>
然而,这种不配得感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消费。它还延伸到对自己的关爱和享受生活的方面。她可能会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体验或享受。</p>
这种不配得感成为了她心中的一种负担,让她在花钱时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她渴望能够摆脱这种束缚,学会理性消费的同时,也能更加自信地对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