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5日清晨6时35分。</p>
家住北京海淀区车耳营村的张宝英,发现安置在自家屋后石亭子里的北魏石佛不见了,只剩下莲花石座和一地的碎石。</p>
而头天夜里11点来钟,她丈夫姚志明还到亭子里看过,石佛明明还在的。</p>
这尊北魏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彩绘佛造像。</p>
早在1957年。</p>
就与故宫、颐和园一起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货真价实的国宝。</p>
它是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p>
通高2.2米,由整块花岗岩镌刻而成,雕工精细。</p>
像身后有雕饰精美的背光。</p>
背光上分层刻有忍冬纹、火焰纹,并雕有31位使乐天人。</p>
她们婀娜多姿,或跳舞,或吹箫、或打鼓。</p>
佛像背后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分12列,最大0.12米,最小的仅0.04米。</p>
整座佛像祥和、生动、庄严大方、神态自如。</p>
造像使用的天然颜料,虽经千年,仍光彩绚烂。</p>
石佛底部刻有铭文:“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p>
太和十三年。</p>
即公元489年。</p>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p>
太和是魏孝文帝的年号。</p>
他因颁发多项政令,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它民族的融合而受到尊崇。</p>
造像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祖母。</p>
公元476年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于造像次年亡故。</p>
据《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都城—北京》一文载:这尊北魏石佛更加珍贵之处。</p>
“是按照鲜卑族魏文帝自己的模样雕刻而成的,如此写实手法,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极为罕见。”</p>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这尊石佛是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通州一个叫张云翼的人发现的,地点在在北京永定门一带。</p>
因其高贵,光绪皇帝命人把佛像运往西山供奉。</p>
因此从存放地北京宝华寺运到了车耳营。</p>
车耳营位于盛极一时的妙峰山的进香古道上。</p>
佛道寺观林立,碑碣石刻众多。</p>
妙峰山庙会从明清时期最兴盛的庙会,一直延续到民国。</p>
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p>
将石佛供奉于此,也是再合适不过了。</p>
为保护好这尊石佛,光绪皇帝还为石佛钦点了专门的看护人,就是张宝英的丈夫姚志明的祖上。</p>
姚家三代人守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p>
1926年。</p>
存放石佛的殿宇因年久失修坍塌了,姚家的女婿段其光会同着名文人李石曾,共同出资在原址上为石佛修建了一座正方形的尖顶石亭子。</p>
后来,随着妙峰山的沉寂,车耳营也不再热闹,声名显赫的北魏石佛也无人问津。</p>
除了当地村民,外人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件宝贝。</p>
它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引起极大关注始于1996年。</p>
这一年。</p>
车耳营村被纳入了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p>
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了这座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村,他们基本上都奔着国宝北魏石佛而来。</p>
因为石佛在张宝英家的后院,张家自然成了景区的一个游览点。</p>
从早到晚,游人不断。</p>
张宝英也成了景区的一名职工,分担的工作就是看护石佛亭子以及附近的金刚石塔。</p>
似乎有点继承了夫家祖上衣钵的味道,说起来就是四代守佛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