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期盼中,郑老二两人回来了。</p>
对于村里人来说,虽然考上的不是他们自己家的,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p>
一来现在村里有了两个举人和四个秀才,说起来人家都会高看一眼,不管是做什么,基本上不太会有被欺负的时候了。</p>
而且周围各村对郑家村现在也特别尊重,以前有时候为田地浇水或是上山砍柴都能打起来,现在可不这样了,一个两个的都想与他们交好,还想把娃送过来上学。</p>
第二个最明显的利益就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利益了。</p>
按照现在的国家政策,有了功名是可以免税的,秀才一人免50亩,举人一人免400亩,郑老二说了,村里的田地都可以挂在他们名下,就这样名额还不满,更何况,眼瞅着考上童生的这么多,再过几年,多几个秀才应该不成问题,所以最近村里刮起了一阵开荒风。</p>
要知道以前日子过的苦,那是因为每年都要交税,有时候年成不太好,交完税以后都不够吃,青黄不接的季节,地里的野草都来不及长。</p>
现在好了,以后都不用交税了,不管种出来多少都是自家的,只要勤快一点,日子总是会越来越好。</p>
更何况郑家敞亮,现在家里牛车多,不管村里谁家需要,都会借给他们,也不要租金,就一个条件,无论谁借去使唤都要把牛喂好。</p>
看着村里忙忙活活的一番热闹景象,村长拉着郑老头的手:“实在没想到,咱村现在能过的这么好,多亏了你们家老二呀。”</p>
这老头嘴都快咧到耳根了,故作波澜不惊的样子:“那个臭小子只是顺势而为,要不是当时您支持他建学堂,也不可能有今天。”</p>
两老头相视而笑,内心皆是无比的顺畅惬意。</p>
郑老二回来也没闲着,和一鸣书院讲好的交换生马上就要到来,这次是十个名额,说好的交换期是一年。</p>
一鸣书院送过来的都是新进秀才,学堂这边考虑到秀才比较少,只有四个,就没让他们去,而是选了十个童生过去,包括之前秀才落榜的两个。</p>
一边让他们收拾行囊,准备启程,另一边还要收拾收拾等着迎接新秀才。并制定交换生的学习计划,让那十个和现有的四个秀才一起学习,刚好一个班。</p>
在学校召开例会时,郑老二笑眯眯提议:“一鸣书院那边过来的都是秀才,依我看,他们来的这个时节刚刚好,正好赶上秋收,从今年开始,所有童试通过的,都要参与春耕秋收,以后万一有走出去的,可不能不通农事。”</p>
这一点钱夫子很赞同:“不止春耕秋收,整个过程都应该让他们有所了解。”</p>
夫子和徐夫子都点头赞同,郑老二看着自家的核心团队,果然志同道合是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