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吐槽,“包希仁哪会办案!”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反落入窠臼,被人利用。</p>
犯人买通小吏在公堂上凶自己,包拯一看自家小吏欺负平民,气的揍了小吏一顿,也心软轻罚犯罪的平民,最后小吏和犯人都达到目的,只有包拯被骗的团团转。</p>
不行,这事他一定要记下来,写进《梦溪笔谈》中。</p>
糊糊:“种花家三大奇探,狄仁杰、包拯、宋慈。</p>
狄仁杰是大唐宰相,处置的是军国大事;包拯本职是中纪委员,主要负责怼人;真正处在一线刑狱反而是宋慈,他的《洗冤集录》是种花家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着。”</p>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p>
宋慈刚写完这一段话,抬头正见天幕提及,感慨道:“何德何能……”于狄、包二人并列。</p>
复又喟然道:“该是流传下去了吧!”</p>
糊糊:“历史上的包拯既然少有断案,为何会成为‘名侦探’的代表,这不得不和他的另一个特质联系起来——不畏权贵。</p>
据统计,被包拯弹劾的重要大臣多达30人。</p>
沈括曾用一句民间闲话很好概括了包拯的性格: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p>
意思是说,看到包拯笑的机会,跟黄河变清澈的概率一样小。</p>
后来这句话也演变成的包公黑脸的缘由之一。”</p>
迷雾麋鹿迷了路:抱歉,现在黄河好像清了一点点。</p>
天涯赤子心:上次看到壶口瀑布的视频,差点不敢认那是黄河。</p>
糊糊:“古代的小民生存危机,大多缘于天灾人祸,而人祸大多来自于权贵。</p>
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自然能得到的百姓的爱戴和尊重。</p>
于是关于他的种种衍生发展开来,包拯的形象固定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p>
以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精于断案,被称为包青天。</p>
白天断案,为世人洗清冤屈;夜晚,就前往阴间判案,拯救苍天百姓。</p>
人们逐渐将包拯的形象与阎王合二为一。因此,包拯死后,被人称之为阎王。</p>
包公流传于世的最知名的故事就是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对上无一不是当时顶尖的权贵。</p>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来简单,宋真宗赵恒无子,后宫中的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约定谁先生下儿子,就立谁为皇后,并封太子。</p>
李妃先产子,刘妃妒忌不已,便与产婆太医等内外合谋,用狸猫将李妃的儿子换下。赵恒见狸猫以为是妖孽,便将李妃贬入冷宫。</p>
而刘妃数日后产子,被风光封为皇后。赵恒驾崩后,临朝摄政,也是后来的章献皇后刘娥。”</p>
仁宗朝的臣民们听见故事,眉头直跳,这是能拿来玩笑的?</p>
糊糊:“现今流传又各种版本,比如李妃儿子的长大后,击鼓为生母鸣冤,后来携母归隐江湖。</p>
还有一说,刘妃假孕,以李妃子假做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登基的宋仁宗。</p>
而不论在哪个版本里,包公都大义凛然地将这件事小范围地捅破了。</p>
但放在真实的历史背景里,这个故事效果堪称炸裂。</p>
因为宋仁宗赵祯和刘娥的确不是亲母子,他的生母是李宸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