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国策向来是重农抑商。</p>
抑制商人是担心,老百姓不踏踏实实种地了,归根到底,还是为重农服务。</p>
重农国策没有丝毫的问题,坐拥着整个世界最广阔肥沃的耕地,不种地干什么?</p>
朝廷也支持,条件也允许,就使得华夏族的种地艺术不断优化,达到极致。</p>
注意,华夏族耕地种田,已经不能称之为技术了,而是叫艺术!</p>
什么是精耕细作?</p>
好的良种?更先进的农工具?</p>
只是一方面罢了。</p>
华夏族以种地起家,为了琢磨怎么能做到最高产,甚至比打仗还要看重天时、地利、人和。</p>
何谓天时。</p>
什么时候翻地、播种、收获?</p>
面对不同天气要如何借势培育?</p>
雨季、旱季、不同节气要做什么,特殊灾年要怎么办?</p>
何谓地利。</p>
难道只有耕地才能种田吗?</p>
针对不同土地情况,要种什么,要怎么种?</p>
每块田地的肥力要如何用到极致?</p>
何谓人和。</p>
人力要如何分配?要怎么优化耕种工具?</p>
怎么分配畜力?耕牛要怎么更好利用?</p>
难道就没有什么耕种方法,可以让农作物成活率更高吗?</p>
我们是否可以利用风、水等自然条件?</p>
华夏先祖们发出了一千个问题,同时又给出了一千零一个解法!</p>
精耕细作这词人人都知道。</p>
可又有几个人了解,精耕细作这四个字里浓缩了祖辈们多少智慧,华夏对于精耕细作的偏执已经覆盖了可以想到的任何一个细节!</p>
甚至发展到现代,华夏人仍在追问,</p>
凭什么种出种子的产量,都是在区间内固定的?</p>
于是出现了杂交水稻。</p>
因为高产量农作物如土豆、玉米,根本就看不见影子,刘据做不到如同明清一般高产。</p>
当然,他更不可能做到现代这种,基因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的激情对撞!</p>
但,如果说现代精耕细作的程度,已经到了博士学位。</p>
汉代的耕种技术,才刚小学毕业。</p>
这一点都不夸张。</p>
哪怕与明清相比,汉代农耕技术,都显得太原始了!</p>
这其中有太多可以操作升级的空间!</p>
而对于精耕细作的革新,是穿越者所能带给这个时代的最大礼物!</p>
此刻建章殿内,所有目光都看向了太子据,</p>
充满了怀疑、不解、失望...</p>
一个五谷不分的孩子,配点评国之重器吗?</p>
中贵人包桑想要上前带走太子据,</p>
可却被大将军卫青如山的背影挡在身后,</p>
“大将军...”</p>
卫青也不回话,但却岿然不动。</p>
他相信熊儿。</p>
刘彻皱眉,</p>
他也不想事情发展成这样,让在场的博士们对太子失去信心,</p>
便故作严肃,看向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