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就注意看着袁老板的神色,想看看他的反应。</p>
袁老板先有些意外,马上就高兴的说:“方便,方便,当然方便,就是……,”他有些不安道,“我那里只是间小小的作坊,只怕白老板嫌弃。”</p>
“哪里哪里,”白满川转头问,“阿涛,有没有兴趣一起走一趟。”</p>
阿涛正在好奇他有什么办法,更有对朋友生意的关心,即使他不问,自己也会一同去的,见此,也就顺势答应下来,三人马上便离开档口。</p>
袁老板的服装加工店,比白满川想的大多了。本以为不过是三、两间房子大小,没想到眼前的三间房,只是专门做裁剪的地方,旁边有间收衣房和两间库房。</p>
袁老板见白满川疑惑的样子,解释说:“中间的活,都是街坊乡亲拿回家中做的,做好以后拿过来,检查合格以后才能入库啦。”</p>
“呵呵,”袁老板介绍完,看着若有所思看过来,还对他比个赞的白满川,会心的笑笑。</p>
白满川相信,袁老板这个安排,肯定不是缺乏场地,而是因为,这个时候“七上八下”的争论还高悬于顶……。</p>
改开在现在看来,似乎理所应当,在当年用历经坎坷都不够形容。</p>
81年,第一报二版,《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调查报告,引发了一场惊涛骇浪般的争论。</p>
这篇文章讲的是,79年一位农民承包鱼塘挣了3100元,第二年他扩大了承包规模,活太多就花钱请人帮工,年底收入7250元,而当时一个农民一年务农毛收入最多不过1000元。</p>
同类引发争议的还有“傻子瓜子”、“太岁鸡”等事件。与此对应的数据。</p>
据统计,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两年后的1981年,统计数据就变为101万户,翻了10倍。</p>
这其中的“雇工问题”肯定是多有存在。</p>
经过长时间的多番讨论,暂时出了一个结果,“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这就是“七上八下”的由来。</p>
不要说现在,在当时也有不少,对此嘲笑不满的言论。</p>
但是,如果你有心查阅当年的报刊,能看到当时上层言辞温和的做了许多安抚情绪、调节争端、搁置矛盾、缓解对立的工作。</p>
再回首看时,有意无意已经不可考,“七上八下”提出,虽然没有使争论平息,可至少给处理来个当时能接受的说法。</p>
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从零到一的理论突破。</p>
由此而看,它缓和冲突,找到缺口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p>
此后几年间,高层多次频繁的吹风,以小步缓进的方式,稳重而坚定的推动着改开的进程,其中艰辛不胜枚举。</p>
1987年发布的“5号文件”,最终去掉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时称“16字方针”:“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这十六个字,写了6、7年。</p>
“16字方针”为争议颇久的雇工问题盖棺定论,也为日后私营经济的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