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在没大面积宣发,也没提绿巨人的情况下,光光凭着故事本身以及自来水的口碑传播就拿下了这种成绩。</p>
央视内部都已经开始议论了。</p>
“你们知道吗?戏曲那边的广播频道这段时间收听人数翻了3倍!”</p>
“啥?戏曲频道?还是广播?”</p>
“对,还是评书节目!”</p>
“啥?最近年轻人流行复古风吗?这什么年代了,戏曲+广播+评书?我有点看不懂了?是有什么明星加持吗?”</p>
“并没有,说是那评书的内容非常厉害!”</p>
“啥东西还能把人往评书上引的?过于逆天了吧?”</p>
“我们主任守着听了几天,还找了戏曲那边的人打听,说那个内容有这个成绩太正常了!”</p>
来人听到这种话震惊的咽了咽口水,心中更加疑惑了,什么样的作品能让央视的频道采购主任给出这种评价。</p>
“而且,戏曲那边晚上10点还搞了直播的评书节目,收视率也破了3!”</p>
“!!!”</p>
要知道,这可是戏曲频道,他们的收视率不仅在央视里常年垫底,就算放在全国所有电视台中,倒数前十也是榜上有名的。</p>
更何况还是什么评书的电视和广播节目。</p>
这什么诡异的情况?</p>
文艺复兴也不是这个玩法...</p>
“你去听听,说叫《三国演义》,我主任说完全不比任何一个大夏顶级文学名家的大作差,甚至放在历史长河里都能榜上有名的!”</p>
“太夸张了。”</p>
嘴上这么说,但心里都不免好奇,于是台内外更多人开始关注起了《三国》。</p>
15万人,3.27%只是三国的起点,收听率就开始暴增了。</p>
还有北平不少人打听到,魏老师的小戏院还有现场版。</p>
所以逐渐积累了一大波观众,每天都来候着,大家都觉得,戏院、现场再加上名家助阵,可太够味了!</p>
这种景象,让戏院工作人员又想起来戏曲月爆火之后的盛况。</p>
只是这次不是针对戏曲这种文化,是评书,而且是评书里面一部特定的作品的。</p>
“姑娘,请问下咱们这戏院有月票吗?”</p>
“呃呃,暂时还没有。”</p>
“嗨,多不方便啊,虽然每天才20,但我天天来听三国,加上茶水点心一个月下来也得大几百,每次来还得排队买票,你看看这几天,来晚了还没座了。”</p>
老大爷不停的冲工作人员抱怨他们的售票机制。</p>
“呃呃,大爷,咱们这不是首发,戏曲频道比我们提前好几章呢,您看那个啊,在家里看多舒服啊,还免费。”</p>
“哎,你这姑娘,老板听见不得说你。我已经看过了,但还是意犹未尽的,咱们这现场更够味。”</p>
“抱歉了大爷,咱们这座真的有限,如果不每天卖不好控制人流,人多了安全是个问题,所以见谅啊~”</p>
大爷也不是为难她,只是真的很想每天来。</p>
现在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吃了晚饭和三五好友晃悠过来,买个票,叫壶茶水,点一盘瓜子,然后听一段《三国》的评书。</p>
真是常听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p>
很久没有这么有震撼力又意味悠长的文学作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