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台上,戴良在谦虚一番过后,出人意料的并没有吟诗作对,也没有弹琴打拳,而是借了说书先生的醒木,拍案讲起了故事。</p>
“……且说某个乡下,有叔侄二人。那侄子因要去服兵役,又未曾娶得妻子,便将家中房屋,并用全部家当置下的两只公猪,四只母猪托付给了叔叔照看。”</p>
底下有人听得好笑,调笑道,“莫非那猪随后成精了?”</p>
戴良在台上一本正经道,“那猪成未成精我且不知,不过看阁下精光外露,似已得道啊!”</p>
“去你的!”这是绕着弯着骂他是猪么?</p>
又有人催,“别打岔,快讲快讲!”</p>
戴良这才接着道,“十年后,这侄子因在边关立功,得以服完兵役回乡。找到叔叔,讨要原先的房屋及猪。叔叔很爽快,两间房,六只猪。两公四母,分毫不差,物归原主。”</p>
底下一众公子小姐听得懵了,这不是很好么?还值得讲个故事?</p>
戴大嫂却是微微一笑,听出点眉目来了。</p>
宁四娘也会过意来,跟听不懂的人解释,“那猪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没生小猪?这事,只怕有得扯。”</p>
果然,就听戴良道,“此时,侄子就见叔叔家一共有大大小小,三十二头猪。而叔叔家这些年靠着这些大猪生小猪,小猪又生猪,已经给两个儿子都盖起了新瓦房,娶了新媳妇,养出了满地的孙子孙女。而侄子家的两间屋,因年久失修,还当过猪圈,已是破烂不堪,须得推倒重盖。于是侄子便跟叔叔说,起码要分他一半的猪,再帮他建两间新房方可。”</p>
有些聪明人,已经听出戴良要讲什么故事了,“这个要求不过分。只怕那叔叔不愿,要打官司吧?”</p>
戴良一挑大拇指,“正是如此。旁的废话少说,横竖最后这侄子是一纸诉状,把叔叔告到衙门。衙门把人带到公堂,叔叔只是一口咬死了,说侄子当初给的就是两间屋,六只猪,他如今分毫不差的还上,凭什么要多还?况且这么些年,侄子那些猪早就或老,或病的死了,说来这猪分的还是他的家产。如今他都没向侄子讨要养猪钱,已经算是厚道,怎好告他?真是良心坏了。”</p>
台下众人纷纷大骂,“这也太无耻了些!这等刁民,就该打他板子!”</p>
可也有人道,“若按理说,倒也没错,谁让侄子当初没跟叔叔立字据说清楚呢?”</p>
旁边顿时有人驳道,“那你若跟你亲叔说件事,也敢去白纸黑字立字据?”</p>
那人不语了。</p>
确实,若父母不在,礼法之中,叔伯就是跟父亲一样,最亲近的长辈。跟他立字据,相当于儿子要跟老子算家财,不被人戳断脊梁骨才怪!</p>
又有人问,“那县官怎么判呢?”</p>
戴良道,“那县官就跟方才那位仁兄似的,说,既然说好了是两间屋,六只猪,又没个字据,就只能这么判了。”</p>
众人纷纷大骂,“这县官糊涂!一身书呆子气。后来呢?”</p>
戴良道,“后来这侄儿不服,执意要告,惹恼了县官,索性将他打了一顿板子,关进大牢,送去服三月的苦役。”</p>
众人更加气愤,“这是哪里的糊涂县官?若真有此事,且报上名来,我去告他!”</p>
听及此,宁四娘已然开始微笑,眉目间有说不出的笃定与自信。</p>
(/13862/13862452/4793992.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