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梁储开口道“科举制度既然公正,又流传千年,为历代王朝所用,可见其选拔人才是合理的,陛下喜欢改革不合理之弊政,科举既然合理,那何须改之?”
“梁爱卿说的没错,不如听听朕的想法。”朱厚炜笑道“选拔人才之制,从察举、征召到九品中正制,直至流传至今的科举制,可以说科举确实是沿用至今最合理的制度,也是给了寒门学子最大希望的制度。
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嫌人才少,更何况天下官制大改,再加上开疆拓土在即,朕需要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说句实话,朕不是对儒家观感不好,而是对名为儒实为理的学术没有太大的好感。
读书人是大明的精英,读书人通过读圣贤书获取出仕为官的机会,然而他们靠的是什么?
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四书五经,因为在朕的眼里,四书五经是圣贤经典,是让读书人理解圣贤的思想从而诞生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只读一家之言!”
众臣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朱熹朱圣!
皇帝哪来的勇气!
要知道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大制,号称万世不移之制!
皇帝竟然连此等大制都想要下手,简直能算得上是数典忘祖!
“朱圣注解四书五经,代表的是他的一家之言,注解的是否完全符合圣人著述的思想,朕不想去讨论,但是读书人自己的思想呢?
朕要的是有自己思想的读书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被禁锢了思想的读书人,会成为名臣,能臣?
会,但是概率要低的多,大明时至今日已百五十年,诞生了多少名臣?屈指可数,可去看看宋代衣冠南渡之前,又诞生了多少名臣。
诸位爱卿都是大儒,难道真的不觉得科举专考理学名家朱熹的注解之述没有不妥?
众卿知道,但是众卿不以为然,因为你们是受益者,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
但是你们真的考虑过那些还在科举路上,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名教子弟吗?你们没有,别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你们都当成了理所当然。
科举要考四书五经,可时至今日考了多少,你们可以算算,如果再过两百年,这四书五经可还有能考的题目,如果没有的话该怎么办?
或许你们可以拼题,就是从这句话中拿出半句,和另外一句话的半句接在一起,行成一段全新的话,哪怕这句话驴头不对马嘴那也没关系,毕竟是圣贤书上的嘛,考生会不会不要紧,只要能有题目出就行。
但这是科举考四书五经的初衷?不是,而是你们黔驴技穷罢了。”
众臣目瞪口呆,皇帝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当真是他么天才……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