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康想尽了办法,让那些去草原上卖东西的商人能带一些马匹回来,但一年大康能买到正常的公马还是很少很少,都不到一百头。
这样的数量,加上马儿的漫长怀孕和生长周期,又不断有老马不适合作战,导致了大康的骏马数量一直上不来。
在这种情况下,怡王府商队才采用钓鱼的方式,想要得到这些贫穷小部落的骏马。
开始他们肯定是不同意的。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直到第五年的时候,因为一场干旱席卷草原,小部落都快要饿死了,他们才只能硬着头皮卖了一千匹骏马给怡王府。
有了一就有了二。
第六年,怡王府增加了茶叶、糖、丝绸、瓷器等的供应,粮食更是管够,小部落群体便卖了两千匹骏马。
第七年怡王府收到了三千匹骏马。
然后小部落们便没有再敢增加交易数量了。
他们加起来骏马数量不过三万多匹,每年交易三千匹已经是伤筋动骨,需要不断的跟别的部落买才能补充。
要是再卖得多了,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绽来。
幸好的是,他们有着源源不断的怡王府的货物,拿了多余的卖给更深远的高原部落,倒是还能赚回不少的牛马羊。
一来二去之间,这些部落这些年发展得顺风顺水,人口居然繁殖到了十来万,成为了周边一股不小的势力。
……
规模庞大的马车队顺着黄河往西面儿走,大约走了三十里路,翻过了两座不高的山丘,还过了一个树林,便看到了前方数百匹骏马飞驰而来。
队伍的前面,打着熟悉的黑色旗旗号。
怡王府二管家龚楚信若有所思。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交易,从小部落联盟手里已经买了两万一千匹骏马,可这些马儿相对于整个大康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大康有十几二十个行省,需要有边疆防御的是西南、东北、西北,不过因为西南多山,所以西北和东北才是用骑兵的大户。
可事实上,两地共十几个边境城池,去年总共才能得到差不多两万匹骏马的补充。
禁军九卫要多一些,一年能总共补充两万匹骏马上下。
然后帝国所有其它的边军、守备军,包括遍布全国的驿站,共得两万匹。
是不是以为这样一年几万匹、两年十来万匹……三五年之内就能凑成一支骑兵大军,直接冲进草原找那些蛮子算账?
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天真了。
他们忘记了马匹还是有损耗的。
年龄大了不能服役,年龄小了不能过度使用,训练也会受伤,出任务的时候还是有损伤……等等。
基本上每年补充的马匹,只能说略比需要剔除的马匹多一成。
一成就是六千匹。
可别小看了这么六千匹,这还是大康努力了十几二十年才得到的成果。
在这其中,怡王府每年带回来的三千匹骏马功不可没。
如若不是它们的体质强健,繁衍出来的马匹也同样健康成长,大康的军用骏马绝对不会增长得这么快。
当然这些骏马也不是说就宰掉吃肉了,它们还可以在普通的政务之中发挥作用,在民间发挥运输作用。
这些骏马卖出去的收入,倒是能反过来补贴一番马政花费的巨大财力。
但是,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骏马的缺口还是巨大的。
毫不夸张的说,一口气买一百万匹骏马,分到帝国的各个行业角落,也是转眼就会被吸收干净,根本不会形成任何的浪费。
就拿军中来讲,现在唯一能实现一骑双马的,只有皇帝的亲军羽林卫。
羽林卫自从上一次栽了大跟头,两千人损失殆尽后,他们发疯一样的自我训练,素质远超其它禁军将士,所以才能在朝中公议的时候得到了一骑双马的殊荣。
换了别的野战禁军六卫,平均也仅仅只有一万左右的骑兵,才一万匹马。
每年还不到三千匹骏马的补充,最多能让他们拥有一千来匹的机动额度,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样的马匹储备,大家平日里训练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毁了马儿,到时候补充不上来,自己只能沦为步兵。
面对这种局面,皇帝和几位丞相已经好几次的找了怡王,希望他们能尽快有所突破,以便能打造更多更优秀的骑兵队伍。
可是……
龚楚信叹了一口气。
想要引进更多的骏马,又谈何容易呀!
……
注据高寿仙先生《明朝万历年间京城(替换)的物价和工资》一书中,万历年,京城里,口径2尺的铁锅价格约为025两银子一口,口径4尺的烧汤大铁锅是05两一口。
考虑到京城的日常用品从来都不是最贵,大铁锅到了西北边远少铁地区卖到2两一个也不为过——毕竟明朝245个铁矿之中,南方就占据了175个,再除去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西北铁矿产出几乎忽略不算,别人运铁锅过来卖,沿途耗费、人员薪酬、利润算计等加在一起,2两银子不贵。
如果再翻到草原上,携带这样的违禁品还冒杀头风险,价格涨价两1口铁锅,应该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同理,草原上的骏马在边境马市和中原朝廷交易的时候是5-7两银子一匹,这个价格同样是对外的,他们自己部落之间在草原上交易的价格远远要低不少,2-3两不算离谱。
故而以上述两种商品价格和交易地点,设定10匹骏马换1口铁锅,且是在可以换100口铁锅的前提下,合理性推论来源于此,敬请诸公知晓。(后面会详细说一下马价。)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