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年,腊月初四,城阳区。
“汉朝初年,曾经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和亲嘛,就是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大汗,换得两国和平……这也不是说汉人打不过匈奴人,只是匈奴人都会骑马,汉军一过去,他们就往草原里一跑,汉军就没了办法。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决定一举解决匈奴问题。当初汉武帝麾下有两员大将,一曰霍去病,二曰卫青,两人皆是身高九尺的英雄好汉,手持……”
这里是崂山以西的一处村子,工业部木工组的秦晋站在一个小台子上,唾沫横飞地讲着卫青霍去病北伐的故事。
他旁边围坐着一群大小孩子,外围还站着不少凑热闹的村民,都兴致勃勃地听着,听到精彩处还喝起彩来。
嗯,再放个破碗就能收打赏了。
在第一舰队在南方摸爬滚打的同时,东海商社的其它成员也没闲着。不过由于北方进入了枯水期和结冰期,半岛区和阔马区的两个水力工坊不得不停工,工业部的很多工作陷入了停滞。秦晋等木工组的人一时也没活干,就被管委会分配到新占领的城阳区各个村子,暂时充当教师,拿着文化部编写的充斥着民族主义思想的教材,给孩子们上课。
东海商社在管理区推行义务教育,一来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服务,获得本地人的认可,体现东海商社统治的合法性;二来可以为未来的产业提前培养高素质的工人;三来可以潜移默化地推行东海价值观,或许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中提升一点凝聚力。
张正义曾经在七月全体大会的年度总结里说过“我们东海商社所能依仗的武器,一是枪炮,二就是教育。有人说,我们现在财政状况这么紧张,真的有必要去给那些和我们几乎没关系的村民提供教育吗?但我要说的是,正是因为我们财政紧张、资源匮乏,我们才更应该重视教育,我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的,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穷困的最佳手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东海商社拨出紧张的预算,在城阳区开工建设两所小学。不过现在还没完工,仍然只能派出教师团轮流到各个村子讲学。现在冬季富裕出不少人力,正好拿去扩充师资力量。
各地村民们对教师团也非常尊敬,往往主动让出村里最好的屋子给东海教师上课,还会送上一些腊肉、山货、粗布等自产的商品。
与此同时,文化部还考虑支持一下东海觅天台里王闻之等人开办的小课堂,或许可以扩充成一座真正的大学。
秦晋讲了半天,突然村外响起一阵唢呐声,旁边围观的成年村民纷纷打招呼告辞,拿起旁边的锄头出村去了。
村民走到村外的小河边,开始在东海商社建设部派过来的资深劳工带领下修建一条夯土路,这条路一直向东延伸到东海关之内。
在中国古代,农民除了要以实物和货币的形式缴纳税负,还要出人力承担徭役。徭役的形式在不同时期经常发生变化,有时会成为农民的一种沉重负担,但纵观整个历史,不得不说徭役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相对有效地利用空闲人力的一种方式。它通常在农闲季节征发,用来修建道路、水利、城池等等。这些工作,如果不是官府征发,也没人会干,干完之后,收益的也是人民,总体来说还是建设性的。
东海商社从即墨县取得了城阳区的管理权后,也继承了征发徭役的权力,自然不会轻易浪费。
他们把城阳区和东海地区的人力组织起来,准备修建两条道路。
一条是东西向的“崂山北路”,从东海关内的土寨河上流开始,向西延伸出去,一直穿过东海关,修到崂山西侧的惜福小学,最后在白沙河的一条支流处终止。这条路可以把土寨河和白沙河航路连接起来,打通东西商路。
另一条是南北向的“城阳大道”,位于城阳区西侧,由北向南把墨水河和白沙河连接起来。这里原先是有官道的,不过年久失修,这次是重新休整一遍,工作量相对不大。
现在水泥的制造成本仍然不低,没法用在修路上,这两条路大部分路段都只是夯土路,只有东海关附近的一小段铺了石板路。
建设部请了崂山的石匠来做技术指导,就地开山取石,把大块的石板铺在路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也不浪费,拿去铺在了东海关至土寨河一段上,形成一条碎石路。
……
东海关以东,崂山北麓。
“哐!”
随着一声巨响,一大片山石被炸下来。几个崂山工匠和临时工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副场景,吓得两股战战。
旁边陆平看着他们震惊的样子,很是得意,不过脸上却做出装逼的表情,摇了摇头,说“不行啊,这比硝铵差远了啊……”
他们这些人负责修建东海关附近的石板路。刚开工的时候,工匠们都是用手动工具凿石,效率有点低。建设部看着发急,向统合部申请后,调用了一批火药来炸石头。
陆平原先家里就是搞建筑的,在鳌山附近有采石基地,因此对这一片的石头很熟悉。在他指导下,建设部选了一处地点进行爆破,果然效果拔群,火药炸出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石块出来。工匠们上去挑选一下,大块的加工一下就拿去铺石板路,小块碎石拿去铺石子路,效率大大提升了。
说到火药,由于水力机械停工了,刚刚开头的火枪量产计划也被迫放缓。现在武备组只能安排一些铁匠和学徒拿熟铁练手,不求速度,只求增长熟练度。
武备组的人很郁闷,只好开始研究起火药来。虽然现在只有黑火药可以用,但黑火药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从原始黑火药到终极黑火药,威力可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倍呢。
此时,西山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