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直接捕获直径像是著名的哈雷彗星之类的大彗星,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的质量还是太大了,并且速度也太快。
而上一次哈雷彗星绕过太阳,还是在186年,它下一次的光临,还要等到2061年。
而在太阳系中,彗星的数量其实并不少,只不过绝大多数都到不了能够被普通望远镜或者肉眼观察的程度,像是比绝大多数行星都要亮的彗星,其实并不多。
据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报导,光是每天消逝在蓝星大气层的微彗星,数量就有近千颗那么多。
虽然基本上没有什么彗星会在小行星带存在,它们的大本营是在外太阳系的柯依伯带,并且还有很多,不在黄道面运行。
不过随着小嫒的全力发动,各种飞船的速度也会飞速攀升到五十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光速,那时候,来往一趟柯伊伯带,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只是在那之前,他们主要的目标,还是小行星带的小行星。
因为这里的小行星,不仅同样数量众多,里面含冰量较多的小行星,其实并不少,最主要的还是这里近啊。
往返一趟柯伊伯带的时间,已经足够在小行星带往返好几次了。
在这里甚至还有余地挑挑拣拣,找一些不那么大的小行星,直接砸在火星上,省去了分割的麻烦。
当然要达到捕获彗星或者小行星的想法,小嫒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比如需要一种合适的拖曳绳索,或者干脆用引力光速。
拖曳绳索小嫒选择了碳纳米管材料,这种碳纳米管材料,有着令人惊叹的抗拉能力,是许多科幻中,太空电梯的缆绳材料。
如果杨青不曾发现控制引力的秘密,或者在蓝星上,建设几个太空电梯,才是朝太空输送物资的最佳途径。
碳纳米管的性质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并且在实验室中,生产出了大量的样品。
只不过目前单壁碳纳米管依然不能做得很长,这也是这种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无比优异材料,应用上的最大障碍。
然而月宫基地成功突破了单壁碳纳米管生产上的障碍,最关键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用到太多来自符文方面的东西,即使有也是在辅助状态。
或者这也算是来自蓝星的生产工艺,一次重大的突破,因为在原理方面,蓝星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了,几种方式都说的很清楚。
只不过因为蓝星的工厂,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控制能力不足,才不能生产出合适的产品。
在月宫基地,却有着最大的作弊器,就是小嫒的灵识还有杨青的神识。
比如使用电弧放电法生产的时候,他们的神识,甚至可以追踪每一个电弧的落点,还有效果,以及如何改进。
杨青比较忙,或者没有时间总关注这种工艺的改进,不过小嫒却拥有着庞大的灵识,还有堪称海量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在不计成本,连续试验一个月以后,她就找到了效率最高,质量最好的碳纳米管生产工艺。
虽然家里这些大学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独立主持一次工艺改进,不过都是大学生,知识储备还是可以的,至少在月宫基地的环境里,也有着足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