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牛主任手指出入库线上的八九台机车,意味深长的说:“三岔口货运车间成立于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为志愿军输送过7名优秀火车司机,都长眠在了异国他乡。”</p>
</p>
“牛主任,知晓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是部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美帝国主义,人民解放军高度警惕,胆敢犯我中华,我韩大路第一个返回部队,坚决打败一切野心狼!”</p>
</p>
牛主任耳闻韩大路斩钉截铁的话语,突然转身握住这个青年人的手,情不自禁地说:“大路,平民百姓不忘历史,大家记住先烈,人人学习英雄,祖国一定能繁荣昌盛!”</p>
</p>
韩大路发现牛主任眼里噙满泪花,孔武有力的手捏的他手指生疼,牛主任有意扬起头,把眼眶里的泪水收住,不好意思地打岔:“哎,我今天怎么婆婆妈妈的,不说这些,不说了!”</p>
</p>
韩大路觉得牛主任有些反常,难道他的心里藏着不堪回首的往事?</p>
</p>
没容韩大路插话,牛主任说:“那个时候三岔口仅有日本产的蒸汽机车四五台,出入库线仅有3股道。</p>
</p>
每周实行48小时行车制,在冀东到三岔口17个区间运行,为260万铜川人民和当地厂矿企业服务。</p>
</p>
1951年我刚满16岁,从学员、司炉干起。</p>
</p>
火车司机为两班制,一班工作,一班休息就在机车水柜上的小阁楼里。</p>
</p>
小阁楼低矮,人爬进去无法抬头,被大家戏称为坑洞,不像如今机车更新换代较快,工作条件大为改善。”</p>
</p>
“啊,牛主任您今年43岁?”</p>
</p>
“是的,时间过得好快,都快50岁喽。”</p>
</p>
“您一定吃了不少的苦?”</p>
</p>
“苦不算个啥,风风雨雨二十多年不知不觉过来了。”</p>
</p>
“您真牛,我得多向您学习!”</p>
</p>
“韩大路,你不要向我学习,得向先烈学习。”</p>
</p>
韩大路听到这句话,愈发觉得牛主任不简单,好奇地问:“牛主任,开火车还能开出烈士吗?”</p>
</p>
牛主任若有所思,欲言又止,仿佛在隐瞒什么?继而,轻描淡写地说:“是啊,各行各业都有风险嘛。”</p>
</p>
韩大路暗自思量:“牛主任肯定有一肚了的故事,刚刚认识,不便打破沙锅问到底,等有机会再</p>
</p>
“韩大路,我还是给你说说,当初我们跑车的事儿吧!”</p>
</p>
“您说,我洗耳恭听。”</p>
</p>
“嘿嘿,你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行。”</p>
</p>
“牛主任,我爹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p>
</p>
“……那时候的机车在运行中晃动非常剧烈,能在小阁楼里得到休息,乘务员就心满意足了。</p>
</p>
机车烧火全靠人力,炉门得用双手开和关,投一锹煤,必须得开一次炉门。</p>
</p>
铜川铁路线全长85公里,平均坡度17‰,隧道和桥梁占73%,火车排出的煤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工作时火车司机个个都变的黑不溜秋。</p>
</p>
言及于此,牛主任点上一支烟,猛吸几口,娓娓道来:“铜川铁路支线是给铜川钢铁公司运输矿石的专用线。</p>
</p>
每天在这条支线上开行矿石列车11对,还有一列往返小客车,为铁路职工、铜川矿职工和山里的藏族群众服务的客车,共计12对列车。</p>
</p>
你肯定想不到,85公里,一个往返得十七八个小时。”</p>
</p>
“牛主任,我明白了,五六十年代机车牵引力落后、动力不足,是不是像老牛车?”</p>
</p>
“哎,韩大路你猜对了,不像现在,往炉膛投煤,用脚踩一下炉门开关,炉门敞开,再也不用手操作了。”</p>
</p>
“牛主任,那个时候,您跑一趟车能烧完多少煤啊?”</p>
</p>
“刚开始,货车时速平均二十多公里,单趟跑85公里,大概得投1700多锹煤,差不多十七八吨。”</p>
</p>
“我的妈呀,一个单趟投完十七八吨煤,差不多是一火车皮的三分之一啊。”,</p>
</p>
“嘿嘿,韩大路,你的数学不错嘛。”</p>
</p>
“牛主任这个简单,口算都没问题。”</p>
</p>
“1951铜川铁路线开通前,冀东机务段决定以∩3∩(莫特)4233机车为第一趟列车牵引。</p>
</p>
当时冀东机务段提出的口号是:‘铜川铁路线通车等同于抗美援朝的第二战场取得胜利,就是向国庆两周年献礼!’”</p>
</p>
“哦,牛主任如果我没记错,1951年是抗美援朝最艰难的时期啊。”</p>
</p>
“是的,铜川铁路线开通前夕,上级要求对∩3∩(莫特)4233机车进行彻底大修,各部件必须全面检查,完成精检细修,保证质量。”</p>
</p>
“这个一定很难吧?”</p>
</p>
“不仅仅是难,而是难上加难啊,检修库</p>
</p>
“牛主任,没有电,水有吧?”</p>
</p>
“用水得靠一台拖拉机从十几公里外的三岔口公社往来拉,维修辅助设备落后。</p>
</p>
韩大路不由自主地插话:“条件很差吧?”</p>
</p>
“机车检修库四处漏风,只有三台5尺小车床、两台牛头刨床、三台固定式钻床,用拖拉机做动力。”</p>
</p>
韩大路十分惊讶地问:“牛主任,机车轮了那么大,怎么能完成彻底检修啊?”</p>
</p>
“全靠人力啊,就连2.8吨重的机车主动轮,都靠人力装锻、磨、锯、锉等工序全是手工操作。”</p>
</p>
“牛主任,你们太不容易了,吃饭住宿还好吧?”</p>
</p>
“我们住在民房和窑洞中,没有劳保待遇,一日三餐玉米面窝头,虽说条件和环境很艰苦,但工人干劲儿很大,每日精神振奋、夜以继日工作。”</p>
</p>
“多长时间完成了任务?”</p>
</p>
“大家三班倒,15天完成任务,感到很光荣,受到上级嘉奖,每人一个搪瓷茶缸,现在我也舍不得扔。”</p>
</p>
韩大路用无比尊敬的目光看着牛主任,给他行了个标准军礼,竖起大母指,说:“牛主任,你们老一辈的确了不起!”</p>
</p>
牛主任摆摆手说:“嘿嘿,好汉不提当年勇,一切都过去了,走吧。”</p>
</p>
牛主任带着韩大路来到三岔口货车运转车间第一包乘组6373号机车前。</p>
</p>
他随即大声喊:“老田、老田。”</p>
</p>
一张满脸皱纹,饱经风霜的脸探出车头。</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