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比较好面子,杨广在这方面更是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没有动不动的打赏异族了,可是每年举办的元日朝会,仍然做得红红火火的,将整个帝都装饰一新。而倭国,虽然它只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小国,但他们使臣远渡重洋而来,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一件弘扬大隋国威之事,所以杨广决定亲自接见倭国使臣小野妹子。
但是杨广并不知道倭国与他所猜的称臣不同,而是打算和大隋王朝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借这个平等的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小野妹子实际上也不是推古女王派遣过来的,而是其国太子圣德以女王名义、偷偷摸摸委派自己的心腹小野妹子而来的。
之所以要偷偷摸摸的远渡重洋,主要还是因为倭国内部斗争异常激烈。
倭国虽然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后来还是难以避免的陷入了动荡之中。第一阶段的战斗是百多个部落在进行杀戮和抢掠,对社会破坏极强;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的部落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家族为了迎战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他们不但结为攻守国盟,而且还联合组成一个统治机构,倭国的统一之路由此开始。
当第一个阶段战斗结束,倭国内部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战斗,经过权势更变、内部攻伐,中枢与地方豪强、大豪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而葛城臣、平群臣、大伴连、物部连这些豪族在「盘井之乱」中逐一失势,最后只剩下苏我氏与物部氏两大政治势力继续控制朝政展开斗争。而苏我氏在开皇七年成功消灭了物部氏,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自此之后,倭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的战争,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从部落与部落间的斗争、变成了苏我氏与王族的斗争。不过苏氏马子虽然权倾朝野,但倭国王族毕竟历史悠久,在倭国民间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深受中小势力的拥戴,所以他也不敢推翻王族、取而代之。
他为了消弱王族的影响力,于是便和百济结成盟友关系,然后再在国内推广百济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从而使本土文化和王族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倭国的太子圣德太子为了摆脱苏我氏的掣肘,借助从百济传来的中原文化思潮,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把固有的豪族联合政权改成君主专政制。但苏我马子势力过于强大,使得圣德太子的努力收效甚微。
圣德太子的师父、高句丽僧人慧慈眼见太子势弱,便教导圣德太子:「大隋官制完整,国势强盛……」圣德太子受此影响,于是决定把重振王权的希望放在大隋王朝身上。他认为如果能够得到大隋王朝的认可,并且以女王的名义和大隋王朝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倭国将会获得远高于百济的「国际地位」,一旦隋朝向苏氏马子的后台百济施压,苏我马子的权势和影响力也将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主导的王族势力为了提升影响力、威慑力,多次打出了恢复任那势力的旗号征伐新罗,然而每次都是出师不利、无功而返;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没有达到既定目的,反而更一步挫伤了王族名声。在这个方面,圣德太子为了弥补军事力量不足、解决新罗这个外敌,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大隋王朝的身上,他打算通过建交后的大隋王朝,向新罗国施加压力。
为了达成这两大战略目的,他任命亲信小野妹子、鞍作福利为使,以求访佛法之名,带领一批学者与僧人入隋,向大隋递交由他亲手伪造的国书。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杨广心中有一个水陆并进的远征高句丽的作战计划,而杨广防止王世积为首的水师的悲剧重演,不仅听了杨集「以百济北部为登陆点」的建议,还通过双方使臣与百济武王扶余章取得了联系。
百济和大隋周
边所有小国小族一样,都存着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思,一门心思要抱大隋的大腿,但由于山高路远之故,迟迟无法令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扩大,而今,隋朝主动找上门来,扶余章自然欣喜若狂。
在他看来,只要跟在强大的大隋屁股后面,就算他们百济吃不到肉、肉汤总会是有的,而且有了大隋的支持,他那不太稳定的王位也将稳如泰山,所以忙不迭的表明态度,说是大隋水师不管在哪儿登陆都行,此外他还愿意为隋军提供一定的粮食。
双方为了增进了解、加强信任,使臣往来不绝,这也使隋朝高层更加精准的知道半岛三国恩怨史;而百济和倭国的关系、倭国两大势力的斗争,也因此顺带的知道了。
「圣人宣倭国使节小野妹子、鞍作福利觐见!」翌日一早,一名礼部官员在宫城正门则天门外,向倭国使臣小野妹子、鞍作福利拱了拱手。
对方固然是异国使臣,可是礼部这名小官却丝毫没有恭敬的意思,原因是「老外」在大隋的地位相当卑微。
因为大隋的强大,不仅统治阶层以博大胸怀、不屑一顾的目光看待外国人,便是隋朝普通百姓也充满着民族自信心,虽然大隋没有锁着国门不准外国人进入,但是大隋王朝却禁止外国人娶汉家女为妻妾、或者以其他方式冒充汉人,如果没有隋朝的户籍证明,就连汉服都不能穿。
这是什么?
光明正大的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