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瞻基沉吟良久,这才看向张忠,笑道“朕认为你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朕会下旨暂停开平卫内迁之事。”</p>
</p>
张忠闻言大喜,赞道“陛下圣明,几年之内北方必然有变,那时若是我朝能重新收回大宁故地,到时宣府与辽东将连为一体,北疆防御将更加稳固,比起这些好处,支援开平卫几年的钱粮,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p>
</p>
“嗯”</p>
</p>
朱瞻基颔首道“朕也是如此思量的。”</p>
</p>
朱瞻基随即打量张忠片刻,笑道“看来朕让你此次巡边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你此番北上,果真收获不浅。”</p>
</p>
“臣巡视宣府数月,查探各地卫所情况,的确心有所感。”张忠神色严肃说道。</p>
</p>
朱瞻基见张忠说得郑重,也不由肃然起来,随即吩咐金英给张忠递了杯茶,徐徐说道“先不急,你先喝口茶润一下嗓了,再跟朕好好说道一番。”</p>
</p>
张忠谢过恩,恭敬接过茶盏,啜了一口茶,随即将茶盏递回给金英。</p>
</p>
张忠喝完茶看向朱瞻基肃然说道“臣先给陛下讲一下臣到了赤城后亲身经历的一事。”</p>
</p>
朱瞻基微微颔首。</p>
</p>
张忠便将赤城守备方敏如何威逼开平卫家属成为自家佃户的事情向朱瞻基讲了一遍。</p>
</p>
“此事若非臣亲身经历,臣是万万不敢相信的,我朝边疆重地,那些豪势之家竟敢做出如此不法之事。”张忠痛心疾首道:</p>
</p>
“要知道正是因为那些士兵浴血奋战,我朝边疆才能如此安稳,北方胡虏才不能轻易南下,可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遭遇如此的不公,臣实在替那些为国戍边的人不值。”</p>
</p>
朱瞻基闻言,脸色涨得通红,显然已经愤怒不已了。</p>
</p>
“那个方敏后来如何呢?”朱瞻基问道。</p>
</p>
“方敏因为遇到紧急军情而不救援已经被宣府总兵官谭大人明正典刑了。”张忠回答道。</p>
</p>
“哼!”</p>
</p>
“谭广此事做得不错。”朱瞻基见方敏已经得到惩罚,心中的怒火这才平息了下来。</p>
</p>
“方敏此人固然可恶,可后来通过臣的查访,发现宣府方氏凭借族中屡有人成为高级军官,通过职务之便,非法侵占或夺取土地,役使军</p>
</p>
朱瞻基闻言默然,沉吟良久后这才说道“此类事情朕倒是有所耳闻,依你之见,此类情况在边疆各镇常见吗?”</p>
</p>
张忠肃然道“国朝六十年,足够一个家族发展壮大了,臣由宣府方氏便可猜测出其他各镇情况应该大同小异。”</p>
</p>
朱瞻基闻言脸色一变,从御座上起身,来回踱步,显然听闻张忠的话后让他感到此事的棘手。</p>
</p>
张忠见状继续说道“当年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吸取屯田经验,建立了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制度。”</p>
</p>
“在边地,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种。”</p>
</p>
“每军受田50亩,以米18石为最低标准,其中12石听本军自支,余粮上交军仓。”</p>
</p>
“如此一来,国朝之处,边疆卫所士兵堪堪能够自给自足,可如今立国六十载,士兵耕种的屯田渐渐被高级军官,豪势之家侵夺。”</p>
</p>
“士兵无奈成为那些豪势之家的佃户私奴,长此以往士兵不再操练武艺,而是替那些人耕艺田囿,兴贩鱼盐,营建私宅。”</p>
</p>
“如此一来,若北方有变,胡虏南下,陛下怎能指望这些兵士挡住北边的财狼呢?”</p>
</p>
朱瞻基闻言,脸色愈发难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