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马车经过城外杂乱的民居,通过南城门,便进入了天津城。</p>
</p>
城外城内仿佛两重天,马车驶入城内,沿着南北大街,径直向北而去,张忠掀开车帘便见街道两旁店肆林立以绸缎、珠宝店为多。</p>
</p>
街道上行人如织,红男绿女川流不息,店铺的叫卖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入眼端得是一片繁华景象。</p>
</p>
马车内,江风见张忠颇为吃惊于天津的繁华,不由笑着解释道“这天津城,又称“算盘城”,整座城市形同算盘,城墙周长九里,城内街道,九纵九横。”</p>
</p>
“城东建祖庙,城西修祭坛,城南有街市,城北为官署,自永乐年间建城后发展到现在,天津城内已有五集一市。”</p>
</p>
张忠闻言微微颔首,心中嘀咕“天津在后世能成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繁华便不用赘言了。”</p>
</p>
江风见张忠听得认真,继续说道“天津因漕运而兴,伯爷抵达时船便是停留在南码头,而在城东北还有个北码头,那里比南码头还要繁华热闹,我们建的张氏棉衣坊便在城北靠近北码头。”</p>
</p>
“原来如此,一会吃完饭,还需要你带我去看一看,此次南下,我特意在天津停留便是想去棉衣坊考察一番。”张忠笑道。</p>
</p>
“这个没问题。”江风连忙应道。</p>
</p>
“吁”</p>
</p>
随着车夫的一声吆喝,马车停了下来。</p>
</p>
“伯爷,到了我的别院了,我们先去用饭,待你休息好了,我再带你去看看棉衣作坊。”江风笑道。</p>
</p>
“好”</p>
</p>
张忠自无不可,便下了马车,进入了别院。</p>
</p>
之后便是一顿山珍海味,张忠吃好后,还抽空睡了个午觉。待睡醒后便在江风的带领下,乘坐马车向城北张氏棉衣坊而去。</p>
</p>
马车再次停下时,张忠便来到了棉衣坊。</p>
</p>
站在张氏棉衣坊前,张忠发现棉衣坊占地颇广,门前还有两个彪形大汉守卫。</p>
</p>
“棉衣坊的规模有多大了?”张忠一边向里面走一边随意问道。</p>
</p>
“如今已有纺织工人八百人,按照你的设想,分为十个车间,每个车间八十人,按照棉布的制作流程擀、弹、纺、织几道工序都是在一个车间完成,完全按照你所说的流水</p>
</p>
“不错。”张忠闻言微微颔首。</p>
</p>
说着话两人便进入了一号车间,张忠便见到纺织女工正在用搅车轧棉。</p>
</p>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所谓的轧棉便是从棉花的棉籽上轧下棉纤维的过程。</p>
</p>
话说脱棉籽一向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不知困扰了多少纺织女工。</p>
</p>
直到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从崖州回到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后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这才大为提高。</p>
</p>
说起这个黄道婆,其人经历颇为奇特。</p>
</p>
他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当时崖州汉黎混居,他在崖州居住40年,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p>
</p>
直到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松江府,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p>
</p>
正是经过他的努力松江才成为棉织业的中心。</p>
</p>
回到眼前。</p>
</p>
“他们的工作辛苦,待遇如何?”张忠指着正在轧棉的纺织女工问道。</p>
</p>
“伯爷放心,我给他们的工钱都是高于其他作坊的,而且棉衣作坊周围的地我都买下了,按照你说的,我准备将这里建成一个园区,除了作坊外,在外围会陆续建宿舍与休闲区,让他们过得比以前好。”讲风神色复杂保证道。</p>
</p>
张忠闻言笑道“不要觉得这样做吃亏,其他黑心商人只求多赚钱不管这些纺织工人的死活,短期内那些商人似乎占了便宜,但是长远看得不偿失。”</p>
</p>
“要知道只有这些纺织工人生活得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更高,效率高了,他们自然能生产更多的棉布,我们赚钱自然不在话下。”</p>
</p>
“伯爷,你说的是。”江风讪笑一声道。</p>
</p>
随后张忠又考察了几个车间,嘱咐了江风一番,这才乘坐马车回了别院。</p>
</p>
翌日一早,众人便乘坐马车出了天津城,再次登上楼船,一路南下。</p>
</p>
楼船彩楼内,张忠展开折扇,烦闷的说道“什么鬼天气,如此的闷热。”</p>
</p>
一旁的蓉儿连忙绞干湿棉巾替张忠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