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忠所在的楼船上望风手观测到一阵江风吹过,立刻发出信号。</p>
</p>
船工们迅速调动帆面,兜住迎面而来的江风。艄手们感受到船速又提升了几分,一起有节奏地发出“哟嗬——嘿”“哟嗬——嘿”的号了声,加速划动。</p>
</p>
楼船徐徐收起了帆索,只靠船身两侧的八十对艄桨划动,以可控的低速缓缓驶过最后一栋望水楼。楼顶望夫迅速挥动飞龙旗,向东水关码头宣告楼船即将抵达。</p>
</p>
随着楼船距离东水关码头愈来愈近,站立在甲板上的张忠已经能够清楚的看见等候在码头上的众人。</p>
</p>
而码头上的襄城伯李隆与三保太监郑和也看清了张忠的模样。</p>
</p>
“这位永春伯可真是年轻有为呀!”李隆年过三十,体貌勇壮魁梧,此时正值壮年,又将出任总兵官,自然是意气风发,他瞧了眼立在甲板上的张忠,先是一愣随即对站在一旁的郑和笑道。</p>
</p>
“二十多岁的南京守备的确少见。”郑和身材挺拔雄壮,虽然身为宦官,但身上丝毫不显阴柔之气,他已年过五十,多次奉命下西洋,大海的磨炼,让他更像一个智者,沉稳内敛,深邃不可测。</p>
</p>
随后郑和看着张忠那张年轻朝气的脸庞,不由回想起自已在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的光景,那时的他也如张忠一样,朝气蓬勃,渴望建立一番功业。</p>
</p>
郑和依稀记得那一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六十二艘船的庞大船队,由南直隶太仓州的刘家港(今浏河镇)出发,浩浩荡荡向外洋开去,开始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p>
</p>
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作为正使曾分别在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5次下西洋。</p>
</p>
“可惜先帝即位后下诏停罢下西洋,我此生还有希望再次踏波而行,瞧一眼波澜壮阔的大海吗?”郑和在心中暗想道。</p>
</p>
郑和收敛思绪一双深邃的眼眸紧紧盯着甲板之上的张忠,心中嘀咕道“眼前之人深得陛下信任,他可能便是我的机会,若是有永春伯相助,或许能够说服陛下,重新让我下西洋。”</p>
</p>
想到</p>
</p>
李隆察觉到了身边郑和的异样,随即心中叹了口气,作为南京守备的他与身为守备太监的郑和已经共事多年了,他何曾不知道自已的这位同僚渴求的不过是能再次扬帆远行罢了!</p>
</p>
“但愿这个新来的永春伯能帮你实现心中的夙愿吧!”李隆收回打量郑和的目光,再次看向楼船之上的张忠。</p>
</p>
不像那些官员安静肃穆的静静等待楼船靠岸,那群被家中长辈派来迎接张忠的南京勋二代更加的跳脱活跃。</p>
</p>
“听说这个永春伯与我们年纪相仿,也是武勋之后,这样年轻就成了南京守备......”</p>
</p>
有个勋二代羡慕说道。</p>
</p>
“不过有个好爹罢了!若是我爹不是个闲散伯爷,也是如英国公一般的实权国公,我也能如此风光。”</p>
</p>
另一个嫉妒的勋二代酸酸道。</p>
</p>
“啧啧!可真威风。”武定侯郭玹之了郭胜轻蔑的瞥了一眼刚刚出言之人,“唰”的一声张开手中的乌金折扇,走近魏国公徐显宗之弟徐承宗笑道:</p>
</p>
“这以前你可是我们中最风光的一个,可如今这位永春伯到了南京,你日后可是会被他比下去的。”</p>
</p>
徐承宗瞧了一眼一副玩世不恭模样的郭胜,不由想起他哥魏国公徐显宗对武定侯一脉的评价。</p>
</p>
武定侯郭玹资质平平,远不及他先祖武定侯郭英万一。</p>
</p>
要知道武定侯郭英作为开国功臣,平安度过了恐怖的洪武晚年,又经历动荡的建文四年,一场靖难之役不知死了多少功臣,而郭英只是被罢官回家,还保留了爵位,寿终正寝死于家中,由此可见郭英的睿智。</p>
</p>
至于眼前的郭胜,徐承宗就更加不在意了,都是武勋之后,平日里交往颇多,他早已看清了郭胜。</p>
</p>
郭胜连他爹武定侯郭玹都不如,武定侯郭玹虽然能力不足,但还有自知之明,可眼前的郭胜虽然有些小聪明却色厉内荏狂妄自大,平日里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往往爱出风头喜欢被人吹捧。</p>
</p>
“想要鼓动我出头为难永春伯,这是有多天真才会以为我会受你的激将法。”徐承宗心中嗤笑一声,面上却说道“永春伯我是比不上的,我们这些人的脸面日后还</p>
</p>
郭胜见徐承宗没有着道,心中有几分失望,但是听闻徐承宗的话后他不由微微抬起下巴,显得颇为自得。</p>
</p>
“永春伯到了,快点奏乐。”</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