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大明出力,当然会有人记得您的,不说别人,那些寒门学子感激的是谁?还不是您?”
“那些文人墨客随便为您写上两笔,这好名声不就流传起来了?”
魏国公冷哼一声,转过头去,还是不愿松口,不过吕渭纶说的确实有些道理。
“魏国公,明太祖曾经就下过诏令,说要在全国乡村举办社学,只是这社学还没办起来,就一命呜呼了。因此一直到现在,这地方的社学也不是太多。”
“现在过了近两百年,您这也算是顺了太祖皇帝当年的意愿,即使有言官攻击您,您大可搬出太祖皇帝,到那时,谁还敢说什么?”
徐邦瑞依然没有说什么。
“魏国公。要是您办乡村社学这件事被言官弹劾了,下官必定冲在第一位,上疏面圣,就是让我罢官,我也要说魏国公这事没做错,是千古流传之事,是徐家的光辉!”
“史书之上也必定为您大写一笔,这种宥护徐家名声之事,百利而无一害啊!”
魏国公顿了顿,“我为何偏要去办社学,如了你的愿?难道老夫做别的善事就不能有好名声了?”
吕渭纶说的口干舌燥的,急得喝了一杯冰水,这老头真是别扭的很。
“魏国公,这样吧!我帮您挣钱,您投资乡村社学如何?”
徐邦瑞瞥了他一眼,“就你?你以为你是谁?什么都会?既能考六首状元做官,想变革就变革,顺带还能挣钱?”
“唉,说个最近的事吧。魏国公可听说过番柿和番椒?”
“这是下官弄得,您若是想要,就免费送了。”
免费?
徐邦瑞听了半天,就觉得吕渭纶终于说了句人话,双方似乎有了谈判的基础。
他转过头来,盯着吕渭纶,“当真免费?”
“吕某从不扯谎。”
魏国公面色稍微好转,“那你想要办多少乡村社学?算是公学还是私塾?”
“乡村社学的数量,自然是多多益善。社学当然是算公学!”
“公学……”
“多多益善的话,那光凭这些番柿和番椒可不够!”
吕渭纶嘴角上扬,“魏国公,您不会以为下官只会这一种挣钱的办法的?”
“只要您相信我,我能让在没出多少钱的情况下,就落一个好名声。”
说大话,徐邦瑞最讨厌说大话的人,特别还是跟经商有关的。
“你这是凭什么?知道挣钱的办法,你自己不会去弄?”
吕渭纶解释道,“一,我没足够的本钱,想要挣大钱,前期没有投资,那哪能行?”
“二,在我的计划里,开办乡村社学是迫在眉睫的事,耽误不得,必须先垫钱开工。”
“说白了,我就是没钱。您应该是懂得,要是手里只有一两银子,想生出一千两,那是难于上青天的。”
“可您手里要是有一万两银子,那您说再挣一千两是不是就容易的多了?”
……
徐邦瑞此时脑子有些冲动,他还真信了吕渭纶的邪,看这家伙说的头头是道的,莫不是真有两把刷子?
“那你说说,你都能靠什么挣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