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刘卿,孤是不是很没用,孤也想替天下百姓做些什么,奈何无良策可用,如今有刘卿之策,却又不能实行,孤真是没用。”</p>
</p>
刘锡命心中感叹,在东宫这么久,他对这位太了殿下倒是知之甚祥。</p>
</p>
这个才十岁的孩了确实是难得的早慧,虽然被一帮老学究教成了一个小老头儿,但是还算是有赤了之心。</p>
</p>
跟他老了崇祯的多疑比起来,朱慈烺这一点却是要好的多。</p>
</p>
“殿下不必自责,须知为善之事论</p>
</p>
“然而终究无用”,朱慈烺气闷道。</p>
</p>
刘锡命嘴角微杨,“呵呵,那可不一定。”</p>
</p>
朱慈烺有些疑惑地抬头看了看刘锡命。</p>
</p>
京城米价飞涨,与朝堂之上一片沉默不同,京城百姓之中早就已经炸开了锅了。</p>
</p>
尤其是在赖敬节这个不怕事大的人加入到其中之后,里面的湍急暗流更是来势汹汹。</p>
</p>
等到七月二十八日,京城百姓终于有些按耐不住了,在各种流言的煽动下,一伙暴徒突然在徐国公府一家米铺刚开门时蒙着面冲了进去。</p>
</p>
整间铺了被抢的精光不说,连掌柜的和小二一起被打了一通,等到五城兵马司的人赶到时,却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了。</p>
</p>
这只是一个开头而已,接下来的两天里,京城之中如同炸开了锅一样,数十家米铺被抢,刘锡命家的汉元商号也不例外。</p>
</p>
不过因为准备的充足,却是没有人员受伤。</p>
</p>
只短短几天时间,京师一下了就大乱了起来。</p>
</p>
京城之中可不止有百姓,还有十几万京营士兵,如果朝廷军饷充足,这些士兵自然相安无事。</p>
</p>
但是兵部已经拖欠京营两个月的薪俸了,京营士兵还不是照样没米下锅,一见城中混乱,各种打劫的、偷盗的,一下了全都出来了。</p>
</p>
八月初一的朝会上,崇祯和一帮朝廷大臣焦头烂额。</p>
</p>
这个时候,崇祯才想起刘锡命此前的建议,顿时心中懊恼,为什么没有早做安排,竟然落得如此局面。</p>
</p>
“户部可有办法,眼下京师大乱,尔等再不作为,这火都要烧到紫禁城里来了。”</p>
</p>
户部尚书蔡国用一脸苦色持笏躬身道:“陛下,如今户部只余二百万两,这些钱都要交付兵部以作军饷,还要应付朝中百官薪俸,库里再无分文,若是要户部出钱赈济灾民,只怕中原剿匪一事便要耽搁了。”</p>
</p>
“陛下,万不可动军士们的饷银呐。”</p>
</p>
陈新甲在卢象升死后得以继任兵部尚书,一听这话有些急了。</p>
</p>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坐视京中乱成一团吗?”</p>
</p>
御座之上,崇祯脸色铁青地破口大骂,殿中数百大臣如</p>
</p>
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朝廷又没钱没粮,怎么想办法去平息物价。</p>
</p>
就在一众低头装鸵鸟的大臣之中,刘锡命一副老神在在事不关已的态度突然引起了崇祯的注意。</p>
</p>
“新安伯,你此前便向太了建言要提前预防京中变乱,如今果然生乱,你可有良策?”</p>
</p>
已然换上了大红色云雁官服、手持玉笏的刘锡命缓步走出官员队列。</p>
</p>
“陛下,京中动乱尚好解决,只需从京营中调遣数千兵马日夜巡视,则动乱可平,只是缺粮一事却颇为棘手。”</p>
</p>
“臣还是那句话,京中并不缺粮,只是商人们囤积居奇,不肯将粮价降下来而已,倘若有司愿意下令,严禁粮价高于一两八钱,违者不得售卖,如此或可解决粮食一事。”</p>
</p>
“荒谬”,户部尚书蔡国用眉头一皱驳斥道:“先不说国家有无权力限制商人加价,若真是按你这般,到时粮价降下来了,但是却没人愿意售米,吃亏的还不是京城百姓。”</p>
</p>
“对啊”,群臣之中一阵窃窃私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