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立以来,七色阳光一直秉承着所有事情都自己来的经营方式。
从选址、装修、招聘、培训到招生、开业全部自营。
甚至连教室里所用的桌椅板凳都是跟厂家统一定制的,像极了后世的狗东模式。
全部自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上,不管哪里出了问题都能直接追溯到负责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从一而终的运营模式,七色阳光阳光打下了良好的口碑,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做到了国内早教界前三的水平虽然天朝数的上来的品牌也就十多个。
不过经营方式在很多时候都是因时而异的,同样的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阶段。
前期这么做优势比较明显,到后期打出品牌之后,再这么搞就有点跟不上步伐了,尤其是在快速扩张阶段,一切从头开始的经营战略很是耗费时间。
之前张十三也想过很多办法,大都是治标不治本,刘文龙的到来,倒是给他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赶时间的情况下,砸钱买店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根本不用愁店铺的来源问题,这两年早教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早就不是之前开一家挣一家的阶段了。
再加上早本身就是一个有点门槛的行业,很多盲目开店的人最后都落了个苟延残喘的下场。
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经营不下去等待转让的门店一批一批的,只要有人接手,老板巴不得转让呢。
就连七色阳光的很多店铺也进入了微利时代,当然这里的微利是针对最开始时的暴利而言。
跟那些单打独斗的小商家比起来,七色阳光的业绩还是很让同行艳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可不是每家公司都能保持正利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起自己开店来说,收购也不失为一条比较较有优势的路子。
哪怕成本高一点也没关系,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未来可期的盈利足够弥补两者之间的差价。
七色阳光之所以急于扩张的原因有好几个。
一是因为保持合作的几家师范学校都到了毕业季,也就是说实习老师马上就要转为正式员工,实习转正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多管理政策都要重做。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力成本的上升转正之后起码要涨点工资的。
都说任何一个微小的数字乘以一个庞大的金额,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师数目已经超过了一千人,哪怕每个人只涨二百的工资,每个月都会多出好几十万的支出。
所以不得不通过开新店的方式来回笼资金,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饮鸩止渴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之前筹谋的“家校通”借壳上市的事情有了一点眉目。
经过多方打听,最近今天安志远联系上了一个价格比较低的壳资源林棉股份。
林棉股份可以说是一家非常奇葩的公司,前身是一家国营纺织厂,后来因为实在经营不下去,就求爷爷告奶奶的从n弄了一个上市指标登陆中小板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