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把身份问题早点解决,不是很好吗省得你与嫂嫂整日里战战兢兢的,深恐我回京后,不小心露了形迹,劝你们也不听!”
柳从兰不好意思的笑道,“好是好,就是太突然了,这也多亏了圣上贤明,能原谅你这隐瞒身份的事,要不然……”
说到这里,她凑近何艾身边小声道,“这可是要抄家杀头的欺君大罪!”
何艾顺手揽住她的肩膀道,“行了,圣上打算将皇位禅位给你孙女婿,我露出真实身份,既为帮忙转移注意力,也为了安这满朝文武和这天下人的心。”
“圣上要把皇位传给昭王?”
骤然听到这个消息,柳从兰的注意力迅速被转移,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现幻听了。
不仅柳从兰不敢置信,随着朝议结束,皇上准备禅位给昭王,连日期都已经确定下来的消息,迅速传开,几乎所有人都学得难以相信。
毕竟父业子承才是多年来的祖宗规矩,在明景帝有子有孙的情况下,不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孙,反倒是传来自己的异母弟弟,实在有违常规。
就连昭王自己都深感匪夷所思,何艾虽然早已提前获知的皇上的打算,但她从不曾向昭王与家里人透露过风声。
而昭王回京不到一年,一直在昭王府中为太后守孝,身上只担有虚职,不用上朝点卯,直到皇王上当朝宣布,且定下这件事后,宫中内侍去昭王府中宣旨时,他身为当事者之一,才知道这件事。
刚被一则突如其来的圣旨给刺激得晕头转向,就紧跟着又得知他那位权势滔天的岳父大人竟是女子,不是何家大老爷,而是何家姑奶奶。
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接连发生的这一连串的变故,让他觉得自己做梦都不敢这么想,可它们却都成为现实,让他不得不接受,心烦意乱的打发走礼部官员和宫中内侍后,立刻派人请来正在昭王府中看外孙和外孙女的陈明秀。
发现陈明秀虽然知道何艾的女子身份,却对她突然决定暴露身份,以及皇上决定传位给他的原因一无所知后,昭王当即令人准备车马,带着岳母与妻子儿女迅速赶往柱国上将军府。
直到亲眼看到身着女装的何艾时,昭王的心情才彻底平复冷静下来,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不管对方是男是女,到底是什么身份,只要她就是他,是那位上马能□□,下马能治国的柱国上将军,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顺利渡过。
“见过……大人,不知皇兄这是何意?”
何艾抬手示意道,“坐吧,不用担心,皇上欲禅位于你,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不存在别的,你不必多虑,只盼你能不负圣望!”
“可是,皇兄他膝下有儿子,学生也从没想过要染指皇位!”
何艾叹道,“这就是圣上的贤明之处,在他的心目中,国家与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为了大周的长远计,他可以废太子,宁愿将皇位传给你,而不是留给小皇子,希望你能从现在开始,转换心态,学着担负起这份重任!”
“大人,学生心中实在惶恐!”
“那就记住你此刻的心情,要做到不管未来怎样,都能不忘这份初心,不负圣上所托,对得起这江山百姓!”
“是!”
从第二天起,昭王就开始正式入朝观政,何艾与明景帝在私下商讨的各项国策、政令,包括改制一事,都从不瞒他。
也是从这时起,昭王才知道他的皇兄,一代英明的圣主,在图谋着什么,他这位有实无名的老师,心中都在想着什么,而且他们还都为国为民敢想敢做。
与何艾于同年考取进士出身后,李成玉先在翰林院任职三年,后来谋了个外放,十多年过去,他现在已经是位从五品的别驾,这个升迁速度说不上快,但也还算中规中矩。
虽然有些心有不甘,但自家知道自家事,对他来说,能够按班就部靠熬资历升上去,就已经很可以了。
朝野上下受重用的都是那些金兰书院出身,在考取进士之前,就已经先学会如何做官做事的官员,这也导致那些年龄比他小,入仕比他晚的年轻官员后来居上,有的甚至还做了他的上官,令他心情郁闷。
这样的环境,总让李成玉想到金兰书院,随之就难免会想到他曾经的大舅哥何莨,让他的心情复杂不已。
当他曾经的好友兼前任大舅哥何莨以一步登天的速度,成为一品柱国上将,执掌天下兵马大权的消息传来时,他的心情虽然苦涩,但习惯了,倒也影响不大。
而他的前任大舅哥突然变成前妻何艾的消息传来时,李成玉比谁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虽然他与何艾只做了不到三年的夫妻,但也自认还算是了解对方。
他后来见到过的顶着何莨之名的何艾,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与他曾经的妻子完全不相似,这也是他从不曾怀疑过对方身份的原因。
又一次回京述职时,李成玉好不容易争取到参加秋季狩猎活动的机会,隔着人群,远远的看着身着女装,与太上皇一起坐在高位,连新帝都只是恭敬的陪坐在下首的何艾时,顿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却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那位执掌天下,一言一行都能影响朝堂动向的女子,早已不再是他曾经的妻子。
何艾的威胁还是相当有威力的,接下来的时间里,明景帝十分随心所欲的连续下达多条政令,颁布多条律令,都不曾受到任何阻碍,令他的心情十分舒畅。
顺利完成初步改制的雏形后,景明二十五年八月一日,景明帝正式退位,昭王继位,任命柱国上将军何艾为太师,担任新成立的国务会会长职,退位后的景明帝并没有真正闲下来。
而是按照他与何艾商定好的计划,力排众议,对全大周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度改革,普及基础教育,在保存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将学科分得更细致更专业,也更重实践。
直到三年后,年仅五十二岁的景明帝走到生命尽头前,才彻底完成这一对华夏民族影响极为深远的教育改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