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来的时候,大巴坐满了人。
回去的时候,里头空荡荡的,不过车子很安静,晕车的张小慧把头靠在前排靠背上,一觉睡醒,两人就回到了县城大巴站。
“我们在县里逛逛吧,时间还挺早的,骑车回去要不了多久,我们可以逛到四点半,你说呢?”张小慧被拽着手,她很感激张晓珠请了工假陪她到平岛去面试,因此张晓珠说要逛街,哪怕她兜里连属于自己的一毛钱都没有,也还是答应了。
县城很大,跟村里头稀稀疏疏的老破房子不一样,放眼望去,全是大片低矮的瓦片房,连在一块显得有些拥挤,却腾出了还算宽敞的小道,路边时不时有几家挂牌的国营店铺经营着各种生活用品,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县供销社。
占地面积大,里头划分了几个不同的区域,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什么都卖,往里头去的人也是最多的。
张晓珠挽着张小慧的手走进供销社。
跟前世的那些私人店铺不同,这里没有热情的导购员,来到供销社购买东西的人都有清晰的目标,一路直奔所需要的柜台,每个柜台的后面都有一个柜员,既负责取货进货,又负责开票算钱。
每个柜台前面都排了长龙一样的队伍,等得着急的客人都在嚷嚷着快一些,虽然乱,但结账的地方只有一个,还是有些秩序在。
“走啊。”张晓珠拽了一下。
“好多吃的,这得多少钱啊……”张小慧低声喃喃,看的连眼睛都不敢眨。
柜台上全是各种各样的包装食品,半敞开的木头柜子里装满了雪白的面粉和黄澄澄的玉米面,各种昂贵且无处购买的精细粮食随处可见,这让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精细粮的张小慧嘴馋地咽起了口水。
她的脚步有些沉重,哪怕被张晓珠拉着,也难以抬起来。
“姐,不是我说你,等以后进了船厂,里头的食堂要啥没有。再说这里人多,挤得慌,我们还是往里头看看有没啥值得买的东西。”她说完这话,总算拉动了张小慧,两人连过了两间主卖食品的屋子,里头才总算宽敞不少。
这里是布料区,成衣挂在墙壁上供人欣赏,柜子里都是各色布料,里头人不多,全是年轻一些的女人,她们四处看着,一问价钱,就又面露难色,迟迟不做决定。
柜员年纪不大,看着也就二十来岁,两手插在棉衣兜里,脸上流露出不耐烦,“这是纺织厂月初才送来的新料子,花色好看,也不容易勾坏掉,是最便宜的价格了,别拿以前的老黄历比,用的技术都不一样。要是觉得贵啊,那就趁早出门吧,再看下去也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这话是在她们俩进来以后才说的,要不是故意说给她们听的,张晓珠才不信。
张小慧拽了拽,小声说:“你身上带钱票了吗?我看她不喜欢我们闲逛,要是没带够,还是下回再来看吧。”
张晓珠最讨厌势利眼的人,她上中学那会儿,母亲犯了腰病,家里头失去了经济来源,就算是在亲戚里也是出了名的困难户,谁家有婚宴喜事从来不给她们发请柬,就怕她们给不出礼金白吃白喝,她除了校服,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亲戚见了,全都要笑话她。
从她考上省重点高中开始,就用奖学金和助学金覆盖了全部学费以及生活开支,再加上母亲跟着以前的老同学做起了小买卖,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那些亲戚就一个个的找上了门。
这前后的对比,就是人心。
一个人将来是穷困潦倒,或者是飞黄腾达,谁都难以预料。
如果只是为了身份、地位、财富而故意与人为善,那么张晓珠认为此人同样不值得结交,因此她们家后来与那些势力亲戚全部断绝了来往,母女俩相依为命,反倒更觉得清静。
“你咋了?”半天没听到回答,张小慧有点紧张,她怕张晓珠兜里没钱,又要打肿脸充胖子,小声地劝起来。
“没咋,快过年了,我也该买一身新衣服了。”商场里确实有各色各样的新衣服,但跟这个时代的穿衣风格差距太大,哪怕是随便拎出来一套最普通的棉服,从面料到款式,都显得格格不入。
她还不想成为一条街上,最靓的那个崽。
“也是。”不管刘桂芳是出于什么目的给张小慧这身新衣,好歹她爹去世以来,她总算是穿上了一身像样的衣服,可张晓珠就不一样了,衣服干净归干净,穿了很多年,又打了太多的补丁,看起来总归是透着一股穷酸,“好歹是个有正经工作的人了,得穿好点儿,免得让南口村的人,觉得咱们白沙村穷的过年都穿不上新衣服。”
张小慧帮张晓珠整了下领口,“你看看要买些啥,钱不够的话,先拿这个凑上。”她偷偷摸摸地从内兜里掏出一小卷的东西,张晓珠扫了一眼,就知道是顾北川送她们的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