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妧神思不属地回到霜醉居。
赵氏这般做法,她能理解。
在山东,一肩挑两房,或者长兄过世,小叔子娶了嫂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不稀奇,但传扬出去却非光彩之事。
尤其杨溥作为朝廷命官,以后还想升迁。
赵氏对于杨溥兼祧的身份百般不乐意,如今关氏肯收养嗣子,赵氏当然要趁热打铁,赶紧撇清两房之间的关系。
秦氏没准儿也有分家的想法。
前世,杨溥是临时得知自己调到京都任职,当时关氏正巧有孕,秦氏便等她生产之后,假说抱养的孩子,带到了京都。
现在杨溥已经在往京都活动,且略有眉目。
而关氏却迟迟未能有孕。
假如到了京都,关氏才怀上孩子,恐怕于杨溥的官声有影响。
杨怀宣的到来既解决了三房香火的问题,又给杨溥增加个热心扶弱的好名声。
杨妧怀疑,关氏之所以改变主意,秦氏肯定没少游说。
毕竟,在大多数杨家人眼里,杨溥的前程才是最重要的。
关氏如果跟杨溥再牵扯到一起,就非常不明智了。
杨妧认真地推测着秦氏跟杨溥的想法,暗叹口气。
分家已经势在必行!
那她要多替三房讨点好处过来。
杨妧字斟句酌地给关氏写了一封信,拿给赵氏过目。
赵氏读完,盯着杨妧看了片刻,不无感触地说:“你娘有你,真是福气。”
杨妧当着赵氏的面,把信封好,交给桃枝,语气淡淡地说:“要是我爹活着,我娘才真正有福气。”
关氏从二十五六岁开始守寡,一直守到死为止,算什么福气?
赵氏面色讪讪地,开箱笼摸出一摞银票,数给杨妧四张,“本来是想分家之后给你,现在先给了你吧。”
银票有两张两百面额的,两张五十两的。
杨妧一言不发地收进荷包,回到霜醉居给杨溥写了封信。
信上说得知家里多了个弟弟非常高兴,感谢杨溥这些年对三房的照拂,又提及父亲杨洛寒窗苦读十年,却连秋试都没参加便早早故去,希望杨怀宣能够学有建树,完成杨洛的心愿。
不管如何,她先把杨怀宣的束脩要出来。
如果杨怀宣能读书最好,如果不能,这笔钱也可以用在生活上。
日薄西山,杨妧带着杨婵往瑞萱堂去。
刚走进院子,荔枝急步出来拦住她,悄声道:“夫人在里面,老夫人吩咐今儿就不留姑娘用饭了。”
杨妧笑笑,“好,那我回去吃,”走两步,停住,“平凉侯后天烧七七,你得空提醒下姨祖母。”
荔枝点头应着,嘱咐两句小丫鬟,蹑手蹑脚地走进厅堂。
隔着石青色棉布帘子,张夫人的抽泣声清晰可闻,“我错了,娘责罚我吧!”
这些天,她跟董嬷嬷两人终于把账目算清楚了。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头些年,爹娘在世的时候还好,虽然她送到娘家的礼比较厚,可总归有回礼,有来有往的。可双亲过世这六年,便只有送出去的礼,没有收回来的。
而且,不单逢年过节,就是兄嫂生辰,几个侄子侄女的生辰都有礼。
只这六年间,她拿回娘家大概两万多两银子的东西。
两万两足可以在京都最金贵的地段置座大宅院,也可以在最繁华的闹市买间铺子,更可以给楚映置办一副相当体面的嫁妆。
可她扔回娘家,连个水花都没有。
董嬷嬷捧着一摞账本问:“夫人想一想,若是昕哥儿媳妇往娘家送两万两银子,您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