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在其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然后里面还有一些礼仪。
就比如说,薛倚回来之后,眼看着仆人保叔,上去叫了一声,问了一句我妈呢?
仆人说正在机房织绢,他就说一定要去。甚至连饭都不吃,说了一句必须见到他妈才能吃饭。
然后见到母亲之后,上前施了一礼,说了一句参见母亲!
话说这样的礼仪,在现代社会确实有些不太适用。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
很多礼仪应该融入骨子里,而不是直接被扔到九霄云外去。
整个鸟巢的观众里。
很多小孩在看到薛椅拜见自己母亲之后才吃饭,心里想起自己在家里的样子。
虽然家里的大人嘴上说着必须人到了齐了之后,才能动筷子。
要长辈动筷子,晚辈才能动筷子。
但是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压根就不顾及这些规矩。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古老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对的,但里面肯定也有可取之处。
“对不起啊,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惹你们生气了……”
“没事的宝贝,你知道就好,以后一定要向薛椅哥哥好好学习哦!”
“嗯!”
当然除了小孩子之外,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别让大人们觉得自己应该反思。
就比方,三娘考教薛椅,说了必须把书背完再吃饭,而且要背就得马上得背,还要把脸朝外,这把孩子吓得那叫一个委屈。
然后半天蹦不出一个字,也不知道内心深处到底有多崩溃。
尤其是王春娥的那句叫你往下背!
这块出来的时候很多大人心中一动,这不是自己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吗?他们觉得凶孩子吓孩子,孩子就能把这些东西学好。
但现实情况是,大人们越是逼孩子,孩子越崩溃越记不住这些东西,然后这事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最后甚至导致孩子们有厌学思想。
俗话说得好,堵不如疏,孩子的学习其实也是如此。
整个戏曲的后半段其实就已经有了表现,不过大人们此刻还没有看到那块儿。
然后王春娥又继续说指望儿在学中攻读,谁想儿在外面贪顽,贪顽不要紧,要岂不误了儿的青春年少,还不与我跪了?
几句话不说,就让孩子跪下。
说是让他反思,但这难道不是变相得下孩子吗?
然后嘴上还说甘罗12岁就已经官拜宰相了,石敬瑭13岁就成了元帅,三国时候的周瑜,小小年纪就名扬四海,7岁上学,人们都说他是将帅之才。
人家13岁在东吴挂印为帅,把曹兵烧的都没地方埋了。
紧接着王春娥就继续说人家的那些父母难道是神仙?要都是凡人的话,为什么人家的儿子那么优秀,你就那么差呢?
听了这话,有没有一种错觉,觉得好像是天底下大多数的父母说的,你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话出来的时候很多孩子直接崩溃了,然后很多大人也不舒服。
尤其是接下来王春娥说要执行家法,因为孩子没有把这些东西背出来,所以就要打人。
然后孩子嘴上说你不是我妈,你凭什么打我?
把孩子打了之后的王春娥,嘴上念叨着他那个以为死去的丈夫。
张口闭口就说让丈夫在阴曹地府待着,自己实在是撑不下去就过去陪她,受到某种程度上来说,岂不是对孩子的一种威胁?
话说这样的母子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岂不是映照了现如今很多家庭社会当中的一些常态?
也就在整个戏曲演完的时候。
现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