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字据就立字据,刘梅也不反对。
只要能成功分家,刘梅现在是本着叶家二老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原则。
叶家二老说,将来只要二房吃肉就不能少了大房,刘梅说,行。
叶家二老又说,将来只要二房扯布做新衣服也不能少了大房,刘梅说,行。
叶家二老还说,将来只要二房的孩子上学就得送大房的孩子也上学,刘梅说,行。
……
叶家二老把他们能想到的所有要求都一条不落地写进了字据里,这才放心,同意了分家。
然而这所谓的字据,在刘梅眼里,还不如叶家二老来得管用呢,只要叶家二老健在,出于一个“孝”字,她就不能跟叶家二老和大房闹翻,明面上,她就必须照顾大房,吃的方面她或许还能关上门偷吃,但穿的方面和供孩子上学就只能带着大房了。但是,如果叶家二老不在了呢,她又岂会被区区一纸文书约束,到时候果断把大房踢开,他们二房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至于字据,只要她不认,大房就算闹到公社闹到县城,也不会有人管,毕竟普天之下就没有弟弟必须照顾哥哥全家一辈子的道理,何况不是已经照顾了一段时间嘛!
刘梅答应了叶家二老的所有要求,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公平分家,她将来才会照顾大房。
叶老爷子答应得痛快,因为他本来也没想在分家上亏待二房,毕竟这种事儿传出去他面子上也不好过;叶老太太见叶老爷子答应了,虽然她心里万分不满,但也只能不情不愿地跟着答应了。
叶家这边敲定了分家,年夜饭变成了散伙饭,周家这边却是其乐融融,因为叶荷和周壮带回来了不少吃的,周家今年注定要过一个肥年了,周母都难得真心实意地夸了叶荷一番,再也不觉得叶荷给叶初干活儿不顾家里是多么罪大恶极的事儿了。
此时,江老和叶初也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江老祖籍大兴,又定居过湘西、杭城、京城等地,从西北一路到东南再到国之首都,可谓对各地美食都有一定的研究,厨艺也有一定的融合。
显然,江老不但好茶,也好口腹之欲。
不过,江恒跟江老就大大不同了,江恒从小就不讲究口吃喝,当了兵之后对吃喝便更加随便了。
江老常常觉得,他这么多年喂给江恒的饭都喂到狗肚子里了,不管他做得好吃不好吃,精致还是粗糙,于江恒而言都只有一个作用,那便是果腹。
有肉就是丰盛,没肉就是简陋,但有一点江恒还是非常认可的,那就是江老做的饭比部队的大锅饭好吃多了,当然,江恒也认为叶初做的饭比部队的大锅饭好吃多了,所以,在江恒的眼里,大锅饭对应难吃,只要不是大锅饭就都不错,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江老的厨艺已经融合了各地美食的长处却找不到一个懂他的知音,因为他投喂错了人啊!或者说,他喂给了猪!
现如今把江恒换成了叶初,江老一下子便找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因为叶初好吃,并且懂吃。
江老看着叶初不但吃得两眼冒光,还能对每道菜品头论足,跟他讨论一二,油然生出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叫什么,这就叫知音难求啊!
更难得的是,这位知音还是个修炼之人,讲究口腹之欲的修炼之人。
江老一开心,表示,最近的饭他都包了。
江老不仅好吃,并且爱做,自己在京城时,苦于无人共享,江老每天都是随便糊弄了事,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叶初这么一位小友跟他一起共享美食,他必然要大展身手,做遍京菜、湘菜、西北菜、淮扬菜等等。
江老俨然已经把叶初摆在了忘年之交的位置上,叶初有茶有酒,他做饭做菜,一老一少每天谈天说地,简直不亦乐乎。
显然江老已经把徒弟抛到脑后了,就更别说徒弟交代他的事儿了,除了刚来的时候,江老还记得提了江恒一两句,住了一天之后,江老便仿佛已经忘了江恒是谁,更别说在叶初面前替江恒说好话了。
江恒此时也正在吃年夜饭,跟战友们一起,大家欢欢笑笑,气氛热闹非凡。
江恒面上带笑,仿佛在听战友们插科打诨,实际上,他的思绪却飘得远,飘到了石桥村,叶初的家。
“也不知道师傅和小叶子这个年过得怎么样,开不开心,吃得怎么样,有没有提到我,想到我?”
作者有话要说: 江老和叶初:“当然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