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宵道“唐龙镇本是藏才等族的地盘,朝廷只是羁縻而已。在他们那里做生意,便如跟境外一般,不受诸般律条约束。本朝如此,只是不知你们了。”
耶律不花仔细咀嚼杜中宵话中的含义,慢慢明白,点了点头,面上露出笑意。
杜中宵的意思,其实就是把唐龙镇建成特区,绕开各国的诸多禁令,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地方。宋朝和契丹,包括党项,经济的互补性其实很强,有贸易的强烈需求。但是都控制战略物资,让贸易受到诸多限制,发展不起来。以宋和契丹的体量,一年一两百万贯的交易量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的核心统治区在东部,与宋的贸易也以河北路四榷场为主,那里也控制最严。大同府以西的广大地区,其实是以党项、鞑靼、突厥、吐谷浑等族为主,契丹和奚人很少。杜中宵就是瞄准这里,用各种办法绕开契丹和党项的禁令,从这些地方换马入境。
唐龙镇便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这里地当要冲,跟其他地方,特别是北方草原有大道相通。又是半独立的藩镇,名义上属于大宋,但也向契丹和党项称臣,与三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论军事上的重要性,唐龙镇其实比不上偏头寨,但这里商业地位优越,潜力巨大。杜中宵费了这么多力气,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那里成为一处贸易之城,避开各种禁令的自由之地。哪怕契丹和党项阻挠,也要尽量打通跟北方大草原的贸易通道。
三国贸易中,宋朝天然具有优越地位,出口货物基本不包括战略物资。自由贸易,对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主要目的地的北方大草原,有宋朝最急缺的马匹。
阴山南北的大草原上,马匹以百万数,很多都处于放养状态,牧民随便捕捉,根本不值钱。那里的部族被契丹控制,无法跟中原交易,契丹又不缺马,马匹实际是无用之物。说到底,杜中宵的目的根本不是与契丹贸易,目标是北方草原,那些受契丹控制、欺压的部族。
耶律不花思索片刻,便就明白杜中宵的意思。火山军以北属西京道下的西南面招讨使司管辖,西京道新建,对地方事务插手不多,一切都是招讨使司在管。既然名为招讨使司,对治下部族的管理原则也就可想而知,以武力协迫为主要手段。契丹人在这一带动辄抢掠,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前年伐党项失败,契丹并不甘心,在边境一直保持对党项的压力。今年初,招讨使萧普挞还曾率军进攻党项,大掠而还。现在这一带的矛盾是以契丹和党项为主,宋朝抽身出来,成了围观者。所以宋军占领唐龙镇后,党项只是派人来问了问,并不敢兴兵进攻。
杜中宵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局势,才出兵唐龙镇,并在那里建个自由贸易之城。
连年征战,火山军以北的契丹部族过得辛苦,手中又有从党项抢来的宝货,急需贸易。这些部族的独立性又强,操作得当,他们很可能会不管契丹的禁令,与宋贸易。
这是挖契丹墙脚的行为,但耶律不花对此并不关心,他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从中赚到钱。大草原上的马对契丹并无多大用处,价钱便宜,运到河东路沿边就是暴利。如果唐龙镇不算宋境,马匹交易便就不受限制,贸易的枷锁便就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