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小插曲算是翻篇儿,古家众女眷随着香客行进方向入到庙中,挨个菩萨殿叩拜,又与庙中的知客师父商定好给古财主多念几遍经,再添了二两银子香火钱,从庙里出来时,外头香客一点儿没少,反而人群更密集了些。
“翠翠你带大家伙儿到寺庙外路上去挑东西,有瑶儿陪着我便是。”待出了山门,被这人挤人闹得都有些吃不消的古太太见女儿脸色也有些不好,便打发了翠翠等人自去逛,母女二人在路边寻了个茶摊坐下歇脚。
翠翠思索片刻还是叫婉君过来,问她要买什么自己给她带,有她在太太姑娘身边守着总能叫人放心些。
婉君时常是给古月瑶当“保镖”用的,与翠翠说她想要一盒润肤膏子,旁的也没啥要的了,翠翠自然应好,又叫她好好守在太太姑娘身边,自己则带着其余姨娘买东西去了。
***
“姨娘也坐会儿喝口茶。”古月瑶瞧见婉君与翠翠说完话往她们这边走时,便管店家多要了碗茶,婉君走到茶也上好。
婉君只挪了半个屁股坐在长条凳上,愣愣地应了声好,端着跟脸差不多大的茶碗咕噜咕噜地喝了小半碗,然后就安静地坐在那儿听姑娘与太太闲聊。
“早知今日上香的人这么多,咱也弄点子玩意儿出来摆摊卖,定能挣不少钱哩!”小脸
儿有些白的古月瑶眯着双眼望着刺眼阳光下的繁华景象:打从寺庙山门出来,这条三辆马车并排大小的泥路两边就都站满了各色摊贩,卖胭脂香粉的、卖香火蜡烛的、卖各色吃食的,还有刷把式卖膏药的…
形形色色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俨然与小型集市的赶集日一般热闹。
古太太瞧着街对面一对摆摊卖包子的夫妇,满是沧桑的双眸里尽是怀念:“当年我与你爹才成亲时,你爹也是这么挑着个担子到处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我跟人学了些做包子的手艺,光是包子铺都开了两三年哩!”
古太太也是贫苦出身,虽然后来古家大富大贵了,可早年间吃了太多苦,夫妻俩身子怕就是那时候熬坏的,好容易才得古月瑶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便再无所出。
“娘还会做包子呀?”听古太太说从前的故事,古月瑶倒十分捧场,睁大双眼好奇地追问。
母女俩说话时,一个做寻常打扮的妇人从茶摊边上经过,片刻后又转身回来,走到古太太面前,噗通一声跪了下去:“太太!姑娘!”
“这是作甚?快快起来!”被妇人跪下来吓了一大跳的古太太定睛一瞧,此人竟是从前府中的管事媳妇,王氏。连忙伸手将人扶起来,见她已哭得不成样子,问道:“这是怎地了?”
被扶起来的王氏怎么也不肯与古太太同坐一桌,古太太只得由着她去。
王氏抹干脸上的泪痕,挤出一抹笑:“奴这是见着太太姑娘,心里头欢喜、欢喜。”
“你如今是住到哪儿去了?你们当家的今日怎么没来?”古家出事后,古太太将家里的奴仆都遣散了,王氏夫妇在府里原都是管事,自赎自身出去后想来手里也是有些银子的,可如今古太太瞧着王氏发髻上不过带着一支粗糙的木簪,衣裳也是粗棉料子,心中疑惑,便多问了几句。
王氏这好容易才擦干的眼泪又开始往外冒,胡乱擦了好几下才算擦干,道:“我们当家的秋日里跟人出去行商,回来时遇着劫道的,人已没了…如今我与儿子媳妇住在城西外,儿子每日去码头看有没有活儿干,我跟儿媳接些洗衣裳的活
计,勉强过日罢了。”
王氏今年才三十出头,原在古家做管事媳妇时,丈夫跟着老爷在外做铺子管事,儿子也在古家做事,虽算不上锦衣玉食,但也过得比寻常人家好许多,养得白净富态。
这古家才散不过小半年,如今整个人瞧着都老了七八岁,圆脸瘦了一大圈,面色蜡黄,双手冻得通红,日子是肉眼可见的难过。
“…你节哀,往后日子还长呢!”古太太听完满是唏嘘,可也不知该说什么,只得多宽慰几句罢了。
王氏吸了几下鼻子,讷讷地应了声。这时翠翠等人都回来了,王氏见她们还有事,也不多耽搁,只问了古太太如今家中住址,说日后得空再去瞧太太,便匆匆往庙里烧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