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武举策问结束,就只剩下了最后一项,军论。
军论讨论的是古今战例的胜败得失,今岁武举考了两个战例。
分别是韩信的井陉之战与赵括的长平之战。
这两个战例有各共同点,那就是都粮草短缺,防守方贸然出击,最后成就两位军神的不世伟业。
但经过与结果却完全不相同,其中井陉之战是进攻方粮草不足,韩信远征千里,粮不足十日,结果防守方赵王贸然出击,兵仙韩信背水列阵,以弱胜强取得空前大胜。
长平之战则相反,是防守方赵军粮草不足,赵括临危受命,贸然出击,被白起屠杀四十余万。
今日军论,就是分析其中得失。
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试问通过有限的军事力量,百战百胜能否以弱胜强,最终创造一个伟大的盛世?
张瑞的看法是可以,贞观之治就是只用了少量的军队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大唐的赫赫声威,造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声名。
同样赵国名将李牧,在长平之战后,也带领赵军一次次击败如日中天的秦军。
但不曾想,除了几名游侠,几乎所有考子都一模一样的态度,坚定予以否决。
《孙子兵法》中的慎战、不战成为众人一致的观点。
尤其徐庶,观点鲜明的表示,右将军府壮大到如今这一步,并非靠战争打下的偌大疆域,而是靠政通人和,靠民心所向,靠众望所归。
就差总结出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了。
认为孟侯从孟县起兵,但经历的战事在乱世中并不算多,大规模的血战应该也只有潼关一战与西河一战,各动用了近五万的军队。
其他时间,大部分都是靠政治解决问题。
起兵时领了五百士卒、三千流民能在孟县占稳跟脚,是因为府兵制与均田制。
解决太原南方十县,也是靠政治分化了太原王氏,靠税制改革稳定了豪强之心。
至于河东郡战事,更是民心所归。白波军被豪强百姓虐杀,甚至不得不主动找太原大军投降。河东二十县,十三县举城而降。几乎白波军一离开城池,身后城中的豪强与官员就高举义旗。
其他河内郡是政治交换的条件,上党郡是黑山校尉杨凤认清现实安享富贵的筹码,长安是汉军校尉杨儒等人对董卓的叛乱,汉中郡更是汉中太守苏固举郡归附。
哪怕以右将军府军威之盛,也是将战争放在了政治之后。
徐庶的见解,深得考官们认可。
刘从钧则认为百战百胜的背后必定存在一个政治清明,高效廉洁的官府,否则哪怕前方将领百战百胜,也打不出一个盛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