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符?”刘备讶异不已。孙策此时官职只是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是袁术麾下一名不起眼的基层军官。
不明白为何丞相会对区区一名校尉如此重视。
张瑞笑着说道“拥数万之众,而军纪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在当今军纪败坏,四方扰攘之际,孤便敬汝二人为英雄。此即为何,汝能站在这里同孤闲聊。而非如李傕一般,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刘备没想到原因竟如此简单,无关大志气节,无关势力强弱。居然只是看待能否严明军纪,无犯百姓。
甚至刘备觉得,可能都无关个人喜恶。眼前这位丞相不一定真的对自己抱有好感,其内心可能对自己十分厌恶。
只因为自己不曾虐待百姓,所以才配坐在这里问对。
刘备出神期间,张瑞开口说道“对了,汝最近一段时日需进宫陪同天子。且命汝麾下将领关羽先到孤麾下听令。”
刘备默然片刻,知道这是自己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自己接下来一两年都要孤身在宫中陪同天子,自己出入宫禁都十分不便,总不能还带着一名猛将一同入住皇宫。
哪怕是霍光、何进,进出宫闱也是孤身一人,哪有大臣带着侍卫住在皇宫的道理。那是皇宫还是大臣府邸?
而且刘备十分清楚,若自己拒绝这个要求。以锦衣卫手段,有太多机会让自己暴毙于宫中,撇清与丞相的任何关系。到时关羽作为无主之臣,依旧会效力于张瑞。
于是刘备最终开口,说道“某会说服云长效力于丞相。”
张瑞负手望向远方山河,淡淡的说道“甚善,汝下去吧。汝之妻息,孤将为汝带到长安。”
“备拜谢丞相。”刘备立即拱手告辞。
刘备无论是否愿意接受汉室失去天下人心的事实,都已经抵挡不了人心、大势。
张瑞特意将今后打算告知刘备,就是希望刘备能将此言转达天子。让刘协早点认清现实,为禅让早作铺垫。
相较于其他朝代的王朝更替,张瑞对刘协无疑十分优厚。不断绝汉室国祚,不废黜汉室天子,只从刘协手中接过来了传国玉玺。但即便这块传国玉玺,也是张瑞找到的。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殷服事商,张瑞一统山河,方才顺天应时,建立新朝。
因此就道德而言,张瑞并不弱于文王先贤。后世也没法指责张瑞谋朝篡逆,不然怎么解释文王伟业,武王伐纣?
而且张瑞毕竟不是刘协爸爸,没义务一直护着他步履蹒跚,护着他取得民心拥护。
张瑞给了刘协一切,但民心背弃汉室,这总不能归怨于他人。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没有了民心的天子,退居一隅之地是必然之事。
这方面,就连心向汉室的荀彧都保持了缄默。
即便荀彧也觉得,张瑞的一切做法无可挑剔。
如今国乱岁凶,四方扰攘,州郡凌迟。天子年幼,无力躬圣资文武,一统山河。因而将政务交给丞相,效仿周公辅政,平定四方。这是符合荀彧内心理想的。
当今天下,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维持山河一统,防止各地诸侯建国立邦,分裂州郡。
大一统,是诸夏士大夫们扎根内心的政治诉求。
而张瑞无疑是符合荀彧期待的政治家,目前看来,张瑞阻止分裂,一统山河,维持大一统的决心最为强烈。
至于一统山河之后的事情,民心向背,荀彧亦无可奈何。
最多忠于汉室者,将来依旧选择效力天子刘协。
而真正要反思的无疑应该是刘氏子弟,为何大汉统治天下四百年,百姓却纷纷背弃刘氏,选择起兵不足十年的张瑞。
待刘备离开之后,荀彧问道“丞相已有将刘备妻息接到长安之对策?”
张瑞缓缓摇头,说道“大概方略已有。具体对策,孤没有细思。就交付给徐州文武吧。”
荀彧说道“听闻徐州主力大军投降之后,徐州一片混乱。袁术大军趁势入侵,已攻入广陵、下邳二郡,只靠徐州文武恐怕难以挡住。”
张瑞微微一笑,这一次荀彧恐怕有些小觑徐州英杰了。
论防守作战,徐州还真有人堪称当世一流。
随后张瑞说道“大军主力在兖州平定曹操之乱。徐州之事鞭长莫及,以徐州之力守徐州乃是孤定下之方略。具体详情,孤打算听听徐州文武意见。”
“召集徐州降臣前来问对。”
徐州大军主力在泰山郡被关西禁军一战击败,自主将刘备以下投降者三万余人。
这当中不仅有士卒、将领,还有大量的谋臣、名士,可谓将徐州精华一网打尽。
张瑞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刘备不能合理任用的名士、名将,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不消耗关西实力,只用徐州人才、军队、府库,便平定无主的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