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所著的《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
《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还有另外的说法是:蜀地是华夏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就已经负有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锦城。
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
汉代沿袭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
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
卢成玉做了成都知府后第一次改造是在锦里原有的基础上开辟出几条具有蜀地风格的小巷道。
小巷道两边有茶馆、戏楼、酒肆、手工作坊、工艺品摊点、美食小铺。
具有蜀地特色的小巷道开辟以来,能和东京汴梁相媲美;而小巷道不远处就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因此游人如织;全国各地的文人骚客更是久留不去。
卢成玉对锦里的二期改造更是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形成循环;这和后世的锦里壮观别无二致。
二期改造后,锦里更是: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漫游锦官故里,争仰蜀相遗徽。
射弩、织锦、客栈,铜锣声声,追寻逝水年华;刺绣、竹编、当铺,花轿悠悠,勾起尘封记忆。
结义园中,两碗绿茶尝川剧;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风云;兰布幌子,远摇百种锦图;红纸灯笼,近照三国食阵;大浪淘沙,历史品味。
锦里还设有蚕丛教养蚕,嫘祖创缫丝;锦江岸边,浪戏排排濯锦妹,歌如潮;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晒绢姑,彩似霞。
府河微澜,不彰而流;锦里丝织,不胫而走。
锦为两汉益州贡品,三国蜀汉战资;锦为身份象征,地位标签。
成都机杼声响遏云,蜀郡女工衣覆天下;秦汉贱商贾,商贾纵然金如土,律禁穿锦衫;唐宋贵士子,士子宁可食无肉,习欲服纹绣。
锦书一本,绣画千幅。南丝绸路上,牛拉马驮;东海涛中,船载帆推。西亚女用它扮美,波斯男以其示荣。
四百米古道诗与画,两千年桑海雷和电。环武侯以同体,面乾坤而共辉。
聚川西旧俗,汇蜀汉遗风。历史精品,复得更需珍惜;游武侯,计从心来;逛锦里,幻若梦临。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古祠新宠,碑碣匾联园苑,绝佳影视基地;老树嫩枝,吃住行游购娱……。
卢成玉边走边想,却见马萧急急赶到跟前喊了声:“知府大人,有重要军情!”
卢成玉一见马萧,惊诧不已道:“马壮士怎么会在这里?什么重要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