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飞机螺旋桨化明显加快,帽子的形态从软榻榻变为硬壳状;简单来说就是给帽子外面进行塑形,然后再在里面加层衬。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头上,如此四根带子也就显得多余了。
所以唐朝人将前面的两条带子系到帽子上面形成一个蝴蝶结,剩下的两条在脑后的垂脚在里面衬上绢、纸板甚至是铁丝,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飘带般长长的拖在后面;这就已经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样式了。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这样的帽子,可见对蝴蝶结的喜爱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经接近宋代官帽样式
到了宋朝,有个皇家宗室叫赵彦卫,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光美的后代。
赵彦卫写了一本书叫《云麓漫钞》,里面记载了不少唐宋时期的故事。
此书里记载着,五代时期后汉高祖刘知远还没当皇帝时任并州衙校;曾出访楚国。
刘知远见楚国的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问“这两个翅叫什么呢?”
马希范说“这是龙角啊。”刘知远就想这个帽子帅,我也来一顶吧。
但是刘知远不敢叫龙角,因为这是犯上的罪过;所以他就将“l”型的变成了“—”字型,两边各长1尺多(40厘米)。
后来刘知远当了皇帝,就将这种帽式推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螺旋桨似的帽子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的;帽翅仅仅是一种夸张倾向的外露装饰,或者说是人们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帅而设计的,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记载。
另外,在官方史书《宋史·舆服志》中也有记载说;帽翅变成平直是五代时候的事情。
宋朝时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从圆形变成了方正、有棱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为主,其他颜色兼有之。
幞头后面的翅,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据《梦溪笔谈》说,当时已经分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等。
看来这时帽子的“飞机化”终于完成,而且还至少出现了5种“螺旋桨”。
直脚又叫平脚或展脚,这种幞头,或者叫乌纱帽的最大问题是造型太过招摇。
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私访。
当他和一个老头儿谈话时,老头儿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头儿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头儿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个人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
正因为这个原因,到北宋中期,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并不固定在帽子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脚幞头,即弯曲的幞头脚,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拯就特别喜欢。
交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皇亲国戚。
朝天幞头,就是两脚直上,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如同比目鱼,一边有两根翅,另一边没有翅。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一边上抬,就如同“∽”符号一样。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民百姓。另外,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戴着没有翅的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