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标签,再用小红绳把布囊绑在上面,打个精巧的绳结。这巴掌大的酒罐比之前更显得玲珑秀气,简直像是礼品店里的小玩意儿。
其实堆砌小细节的做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早就司空见惯,甚至很多人都开始讨厌这种过度包装。但在那个年代,如此贴心的售前服务确实能博人眼球。
这就是眼界了,虽然自家酒厂地处山沟,但他绝不会让自己的产品散发一股小作坊的感觉。无论是专门订制的酒罐,还是装煮酒作料的布兜,每一个精心设计都是留住客户的一道关。这要搁几十年后,就叫‘兴奋点’营销,试图全方位抓住客户心理。
而最关键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要让这三千斤包谷酒的销量不愁,其实高峰早就动了很多小心思,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打个比方,有客人到店里来买酒,一般耐心点的销售员可能会提醒两句,这酒该加啥作料或者如何煮。不过客人买回去之后,十有只是图方便直接喝。正到了喝酒吃饭的档口谁会为了几片陈皮和甘草专门跑一趟药店?
而高峰选择在售前帮顾客打包好这些作料,再通过反复提醒的方式,顾客买回去哪怕是出于好奇心理,也会打开包装看一眼。
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效应,虽说只是这么点零碎的作料,丢了也怪可惜,为什么不试试?反正是喝进自己肚里的,也不贪这最后一道工序的方便。
这不加热不要紧,窜香四溢之下,会喝酒的人鼻子稍微一闻就受不了。谷物香味伴随着药物透析出的脂和醇,胃口立刻大增。
而且包谷烧这种应季的酒品,与其他熟料发酵酒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清爽口感,加热之后酒精挥发掉一部分,也不容易上头,一顿饭的功夫可能得半斤多。若是三个人以上,这种小罐子甚至经不起一顿就得见底,简直有一种白酒当做黄酒来喝的感觉。
除此之外,包谷烧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轻微杂质和浑浊的汤色,但通过几种作料的吸附,外加黑糖染色,这种略带红棕的橙黄色也确实和黄酒有点类似了。
高峰当然不指望所有人都会这么干,但只要有五成顾客按照他提示的来饮用,东西就不愁销量。一来是味道确实提升很大档次,其次就是这种酒健脾解腻,还不会立刻把人灌醉,总叫人心里觉得欠那么一点。
一下午忙活完毕,王军次日一大早便遣人送来四百斤刚出窖的包谷烧,不到半个小时便已分装完毕。
按照高峰的指示,学徒们充当起派货员,给之前联系好的五六家小卖部分别送去十来罐,又亲自带着二十多罐前往那三家餐馆。
看上去货量不多,经销商们心里也就能更好接受,不怕东西滞销。但这些老板们显然没想到,在高峰之前打下的推广基础之下,这种两斤装的小玩意儿会以怎样的速度脱销。
毕竟如今老洪家的招牌杂粮酒还没着落,庆林酒厂卖出的陈年佳酿又不太舍得平时喝,这种应季的新酒正好用来解馋。
事情办妥之后,高峰就等着晚点再去县城里转悠几圈,验收一下遍地开花的战果。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