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汉大将军刘备忽然出现于长安城郊的北军大营,令北军于龙首原前大肆操练,检阅其军容。于是长安安门与西安门封锁,北军二万将士列成十营,手持刀枪,高擎大旗,&nbp;&nbp;金鼓之声震震如滔,兵卒在城前往来如云。
长安城中不知所以,百官只听到城南高喝如雷,击鼓不绝,都揣测是北军生乱,于是大为惊恐。虽然没有诏令,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未央宫前,&nbp;&nbp;上奏尚书台,等待司隶校尉与天子的命令。
天子也是不明所以,也只能请陈冲出来主持大局。是时陈冲方出尚书台,以为北军忠贞,绝不会反,必是事有突然。故而提议简雍出南门打探情况,一来一回下,百官这才得知,是大将军忽然进京,在城南检阅北军。
听闻并非兵变,百官略松了一口气,但随后转念一想,又生出一阵更深的恐惧。刘备既未上表,朝中也未下诏,却唐突进京,且直接调令北军操练,其意如何,无非是上月朝中强令其罢兵,&nbp;&nbp;他已心生不满,以此向朝廷示威。偏偏他总管天下兵权,又无法叫人指责。
只是现下声势闹得如此之大,最后将会如何收场呢?恐怕少不了几条人命吧!便是天子得闻消息后,也一时无言,只说叫百官静待,等大将军检阅之后,一起入朝议事。
由是百官皆目视陈冲,除司隶府各官面色尚且如常,其余官僚神色各异,或谄媚或嫌恶或惶恐,令陈冲以为置身于戏坊。陈冲当众劝慰说:“请诸位毋忧,大将军公忠体国,定不至有何乱事。”
这一阅阅了三个时辰,直到当日午时,刘备这才检阅完毕。而后他领着数十人,乘留影至未央宫前,剑履入朝。此时天子与百官都已坐在殿中,已等得有些木了,&nbp;&nbp;听到宫人唱刘备之名时,&nbp;&nbp;陡然一惊,转头望去,正见刘备高首阔步而来,其目中含光,嘴唇紧抿。双眉如飞,自有一股英气逼来,仿佛虎步羊中,令人心生畏惧。
刘备行过一礼后,天子问其来意,刘备直言说:“臣知朝中有窃国之贼,扰乱圣听,故臣来除之。”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议郎赵彦出列讪笑说:“大将军何出此言?满朝皆是忠臣,为朝廷效力,哪来什么窃国之贼?”
刘备冷笑道:“便不是窃国之贼,恐怕也与窃国之贼勾结吧!”
天子闻言也难以安坐,起身说:“大将军有何言语,不妨直言。”
刘备直视天子道:“陛下,是哪些人向陛下进奸佞言语,令我罢兵回并?又是何人以为,袁绍这等窃国巨寇,竟还是朝廷臣子?”
朝中众人多不能料刘备如此直白,闻言无不惊愕,天子也一时无语,他说道:“令大将军罢兵,是为民安康,减少兵灾罢了,如何能是奸佞谗言?大将军所言,朕听不明白。”
刘备答说:“陛下明识,总应听过扁鹊论医,疾之居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在肠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他将这段名言念罢,又说道:“袁绍此等巨寇,之于朝廷社稷,便若疾病之于人身,今岁已然过甚,可谓病在肠胃,若再行放纵,则是病入骨髓。到那时国家倾覆,岂能悔耶?”
天子听罢,本想说“纵尔霸府,便并非骨髓之疾乎?”,但他还是克制了下去,毕竟刘备话虽难听,但他此前已听诏罢兵,此时若是论起高低来,能称得上“相忍为国”,而自己却不能将心中忧虑挑明,如此下来,即使再论上三天三夜,自己也站不住道理。
他忍下怨忿,假做沉思状,而后缓缓说道:“大将军说得有理,是朕失言了。只是此次下诏,都是朕考虑不周的错,与他人无关。”
刘备则慢慢说:“陛下元服未久,平常不过旁听政事,圣躬谦谨,内外誉之。可朝中有贼暗通袁逆,以陛下至诚可欺,陛下今日似以大局为重,实则是为社稷存大患于明日,绝不能纵!”
说罢,他转首向简雍说:“文和,不是说当时有人联名上表吗?你去台中取表书来,让我看看便是。”简雍当即应允,出殿去尚书台取联名表。
随着简雍的脚步声渐渐隐去,朝中如华歆、伏完等人都不禁面色发白,角落里更不知有多少人在暗自发抖。
正此时,孔融从坐席上起身,对刘备说道:“玄德如此也太失臣本,莫非你拿了名录,便要以此罪人?朝臣因言获罪,又岂非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