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萧文明对自己毕竟没有完全的信心,略略将写下来的东西翻过一遍之后,便又让老夏去请温伯明过来议事。
温伯明性格散淡,原本在鼎香楼上多说了几句话,也是出于一时的义愤,后来又想到帮萧文明刊印《萧氏诗谱》,又只是觉得萧家的那些好诗不应蒙尘而已,除此之外,温伯明倒并不想同萧文明再发生什么瓜葛。
然而萧文明的态度十分诚恳,他派出去请温伯明的老夏又是个是会办事的,颇费了一番功夫,才将这位半松先生再次请到了临海屯。
因事情要紧,萧文明只同温伯明略略寒暄了几句,便将他昨夜写着的一叠稿子递给了温伯明。
还是那一手烂字,可写出来的东西却依旧是不同凡响。
只见温伯明将萧文明的手稿一页一页地读了下去,竟是爱不释手,低着头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
一直读到沏好了的茶都没了热气,温伯明这才抬起头来:“萧大人,这本书真是你写的吗这是一部好书啊!虽只是一部稗官野史,却是大气磅礴、引人入胜,不知书名叫什么”
“书名嘛……书名就叫《三国演义》!”
好家伙!萧文明居然连夜写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部《三国演义》出来!
但他虽然写了书,却没有完全把这本书写完。
原来,根据萧文明的推算,按照大齐朝刊印书册的能力,一册书的篇幅约在一万五千字上下——就这个篇幅,要将《三国演义》的故事从头到尾写清楚是不可能的。
因此,萧文明就只能把刘备三顾茅庐、直到定军山三分天下,这段情节略略写了而已。
饶是这样,他也不得不略过了许多次要人物和支线情节,有些故事交代得没头没尾,有些人物也显得不那么立体了。
然而现实历史中的罗贯中可真是位大才子,他笔下的《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旷世佳作,即便是萧文明缩写成这样,在温伯明眼里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好啊!好一部《三国演义》!学生平日里也多少会读一些野史,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一部好书,学生真是闻所未闻!真让学生耳目一新!且此书讲究的是仁义忠孝,能够教人向善,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说着,温伯明忽然想起了萧文明印书的目的,便又说道:“萧大人不是想要印书赚钱吗要我看这书就行。可以印他个两千册的,说不定能发一笔小财呢!”
有了温伯明的肯定,萧文明的信心大增:“温先生这样说,那我心里就有了底了。不过我怕我的书被人翻印,因此想请温先生帮我一个忙。先生千万不要推辞!”
一本《萧氏诗谱》,一本《三国演义》已经把温伯明彻底折服了:“帮忙我能帮什么忙”
大齐朝可没什么“著作权法”,更不会有深入人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温伯明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萧文明杜绝翻印传抄的弊端。
然而萧文明的态度却是十分坚决,并且还摆明了自己的立场:“这个忙,温先生是非帮不可!不过也不是白帮——润笔,不管这部书写得好不好、卖的行不行,我是一个银子都不会少了先生!”
“是这样啊……”
久闻临海屯的萧文明那就是个呆瓜,可温伯明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被别人称为傻小子的萧文明,说起话来竟然能有让人产生一种奇异的信任感和踏实感。
三言两语之间,他似乎已然被萧文明说服了,又踟蹰了半刻,终于下定决心:“行!那就看在萧大人这本好书的份上,我就帮大人一个忙。大人需要我做什么,就请直说吧!”
这话说的虽然简单,但为了履行这个承诺,温伯明也花了足足一个白天的时间,这才大功告成。
这部《三国演义》有了温伯明的帮忙,终于可以赴印了!
萧文明不禁松了一口气,然而现在也还没有到彻底松劲的时候——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离完全成功还差得远!
因此萧文明不敢有半点耽搁,立即又拉着温伯明,带着稿子,去县城寻印书坊的郑老板去了。
(本章完)
/77/7755/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