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米国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马由再联想到蓉城和金陵的两个it产业园,经过一年的建设,主体工程已竣工。在进行最后的安装工程施工。两家产业园都规划了计算机中心,超算设备也进入了议事日程。
为了以防万一,马由不会将蓝星拥有的内网服务器,用于这种公共计算资源体系里,哪怕是为了那些入园机构参观,也要另外搭建超算中心。且还只能按常规构建超算中心来为it产业孵化园和软件孵化园提供公共服务。
正好和有关部门的超算一起进行研发。加之刚刚建成了新的芯片生产线,可采用一些更先进的芯片,来搭建超算。
超算使用的cpu、gpu、npu等各种特殊芯片,主板、尤其是巨量存储技术和控制系统,资料库里有未来各种成熟的方案。另外就是通过架构优化,大幅度降低能耗,还有温差发电来降温,其他元器件的可靠度等方面,都能得以解决。问题是设计先进到什么程度、怎样体系性优化。
“请教一下钟首长,这两台超算,是否会开放给其他机构参观?”
“马董,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来访6名专家中,一位老者有些不解地问到。钟首长对马由有所了解,若有所思。也看着马由,等他解释。
“若不对外开放,技术不会大幅度扩散,我可以将性能提高100倍以上,具体等我们设计出来再交流。若要对外公开,我们可能考虑提升30-50倍左右。”马由神色淡然地回答到。
马由的这种态度,让几位专家心中哀叹,自己需要集中国家力量,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才可能有追赶国外超算步伐。到了他这里,好像在讨论一个玩具怎么设计一般,无足轻重。
不过马由这些年在it领域积累的声誉,又然他们无法忽略。加之蓝星集团连光刻机都生产出来了,显然他们的技术积累深不可测。
钟首长和其他几位专家,惊讶地对视了一眼,示意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马董,其中一台肯定不会对外公开参观,保密程度是绝密。另外一台不能确定是否会对国内其他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当然,若他们要使用这些技术,还是会给你们支付专利费用的。”一位专家回答到。
“那我明白了。好吧,我会提供两套方案,一款是绝密、一款是可交流的超算。其实,其他人想学,需要从芯片架构开始重新设计,至少要花费5-8年时间,坦率地说,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已换了2-3代。我只是不愿意让这些技术,很快让国外的机构知晓,毕竟我们不少科研机构、大学在对外交流时,还是有些热情。”马由略带嘲笑的口吻说到。
他的性格沉稳,不会轻易批评某些机构媚外的心态和做法,但也无法接受他们拿自己的技术国外“交流”。
“那光刻机马董是否可以割爱?”钟首长没有忘记这次的主要任务。
“还是那个问题,这套生产线的保密程度有多高?而且生产线不止是光刻机,是否需要全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