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种技术路线,就是利用反重力装置,将飞行器升空到大气层之上的真空高度。但距地表3000k-4000k是最外大气层逃逸层的模糊边界,再以上才是真空。这个升空过程距离,无论是时间还是能耗都不不划算。
马由最后确定的方案是升空到20--100公里的地表高度,这已是民用航空的极限高度和亚轨道之间的空间。空气非常稀薄,阻力也不算大。当然,这还是仅适合长途飞行。
不过,所有的技术基础,最终都要落在有强劲的能源基础上。
在暂时无法获得核原料的情况下,相比较佳方案,就是电力驱动。不仅相比其他航空发动机有点太多了,如构造简单、能效比高、噪音极低、重量轻、、安全性高……等等。另外,无论飞到哪里,基本不担心找不到没有电源的地方。另外,他在次元空间里,可事先预备一组甚至几组电池,作为无法充电或者时间紧迫时的备用电源。
唯一需要马由攻克的技术难题,就是高密度充电电池。这对他而言,从未来技术中,选择一个符合现在工业基础,具备加工能力的方案,还是很容易。
马由去年就在钱塘市布局了电池生产基地。虽然已达到了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池,主要为蓝星电脑、手机、游戏机、学习机等电子产品配套,也生产了一种比较锂电池体积大、成本低的光伏发电电池组,但要满足飞行器的电池,这些民用级别的都差距甚大。
他选择了一种更先进的石墨烯晶体电池。
和20年后炒作的所谓的石墨烯电池不同,石墨烯晶体技术是通过一种特殊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烯合成一种特殊的晶体,这种晶体的蓄电能力是是21世纪20年代锂电池的20倍容量,可达3600瓦时/千克。同时还具备石墨烯电池超强的导电性,充电速度极快,在供电系统线路允许的情况下,15分钟可完成飞行器全部电池组的充电。
不过,这种石墨烯晶体电池,只能在他的私人实验室里加工而成。暂时不具备工业量产的可行性。好在这架个人飞行器重量仅有14吨,几乎等于一辆普通家用小轿车的重量。体积仅有57米长、机翼宽度从38到45米宽可自动调节、高度含起落架也仅有29米,起落架收缩后机身最高处是驾驶室处,只有22米前后缩小、类似鲸鱼般的流线、圆润造型。
10多天时间一晃而过。周密也完成了调查,并将报告提交给马由。和星儿侦测到的信息印证后,基本搞清楚了幕后指使人和其背景。
看到这些调查资料,马由感到很无奈,也有些搞笑,也有点气愤。
幕后的人既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参与这个事件涉及到的人较多。简单则都是因为各自的小算盘。
4月份开始公开发售数控机床后,市场上供不应求。在保留蓝星集团自用的前提下,先将大部分产能,提供给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厂。真正供应到到市场上的份额每个月只有20台左右,逐渐就产生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不断向上级反映和诉苦。但上级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产能只有这么多,蓝星集团又不是国有单位,不在计划调剂范畴。
这个年代,社会上有一批专业倒爷,专门倒卖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和进口设备等。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拿到计划内的各种批文,再将这些批文进行倒卖,从而获取暴利。蓝星的机床如此紧俏,自然也就被倒爷们盯上了。
可是,蓝星机床不是国家计划供应的设备。哪有什么批文可倒卖。倒爷们把这个难题,找到了他们熟悉的家族中一个二代纨绔子弟叶学东。此人刚从倭国留学4年回来,对国内的情况不甚了解。
听到众人奉承后,认为区区机床份额,是给机床厂面子,还帮助工厂促进销售。便拍着胸膛爽快地应诺下来。
可是手下马仔去跑了一圈回来,发现情况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那些倒爷也没有给他说实情,机床完全没有批文可言。但叶学东牛皮已吹出去,一定要挣这个脸面。就萌生了这些家族子弟惯用的打压企业的手段。
正在这时,另外一批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