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却说七日之前,李从珂传下圣旨,加封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使兼排阵使,急令高行周率潞州昭义军主力北上,以解朝廷第一路北上平叛大军张敬达部之围。
高行周虽自知敌众我寡,但一方面对于朝廷加急军令不敢不从,另一方面潞州以北也尽皆落入敌手,孤城难守,主动出击以挫敌锐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三国曹魏名将张辽守合肥时,孙权趁曹操西征,率十万之众御驾亲征,兵临城下。
合肥城中兵不过几千,值此危难之际,副将乐进、李典皆云坚守不出乃是上策。唯独张辽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敌军势大,城中守军军心惶惶,唯有挫敌锐气,方能守城。
之后便是张文远八百勇士奇袭吴军,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落得个狼狈不堪。
经此一役之后,东吴军果然士气大减,十万之众围攻合肥日久不下,只得退兵,张辽又伺机追击,一战威震逍遥津,扬名天下。
高行周将门世家,自然也对逍遥津大战有所知晓,固守便未必见得一定是上策。
却说他率两万步兵、五千精骑日夜兼程,一边一路北上,一边探听消息。
行军刚过一天,潞州方向突然一名斥候快马赶上来报,说契丹一小撮人马后方作乱,已经被郭威处置。
高行周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有郭威坐镇潞州,且朝廷大军已距潞州不远,哪怕契丹人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信契丹人能绕过他昭义军拿下潞州城。
高行周明白真正的敌人就在眼前,他这几日神经紧绷,夜不能寐,一边行军,一边随时派斥候探查着敌情。
却说这日上午,高行周正亲自统率中军行进,敏锐的战争嗅觉告诉他,他离自己的战场已经不远。
正行军间,高行周突然见得一匹快马奔驰而来,那快马气喘吁吁,到得高行周面前,马上斥候滚鞍下马禀报道“报将军!前方二十里有一支大军驻扎,乃是易州刺史旗号。”
高行周勒马停住思考片刻,想起那易州刺史乃是出身将门的符彦卿,此人也是奇人,方入中年,已与高行周并为后唐良将。
符彦卿初年从军之时尚且年轻,彼时深受后唐庄宗李存勖信赖,并委以重任。待到李存勖兄长李嗣源突发兵变,可谓是“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李存勖仓促间出兵迎敌,士气涣散,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最终一代枭雄李存勖落得众叛亲离,身边只剩十余名死士相随。他身边这最后的忠义之士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无不悲恸慷慨,发誓决死护得李存勖周全,以报皇恩。后人每每说起这段,无不为之唏嘘。
年轻的符彦卿就是这十几人中的一个,李存勖剩的孤家寡人之时,仍有他相随左右,为李存勖血战据敌,决死相搏,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誓言。
后李存勖死于流矢,符彦卿为李存勖痛哭一场,离开洛阳。在这叛主弑帝家常便饭的五代中,符彦卿已可谓忠义至极。
李存勖死后,符彦卿并未被埋没,也未被秋后算账,反而重又受到起用。彼时契丹人在北境虎视眈眈,大兵压境,中原王朝诸将多有畏惧,符彦卿于嘉山大败契丹,功勋卓著。
而后符彦卿以军功屡升官位,更是被此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委以统领北境骑军的大任。
因此当下高行周听得符彦卿率军北上,心下稍安,唤来传令兵士道“传令三军,加快脚程,尽快与易州军合兵一处。”
兵士道声“遵命!”匆匆快马去向四处传令。
高行周随即赶到阵前,亲自率领先锋骑兵快马向符彦卿军营赶去。
高行周久历行伍,最为擅长骑兵战法,其父高思继人称“白马银枪”,与后梁大将“王铁枪”王彦章并驱争先,一时将遇良才,难分伯仲。
而高行周尽得家传,年轻时一杆马上银枪无人能敌。他这五千精骑更是他的战术核心。
远远到得易州军营之前,早有一支骑军相迎。高行周远远望去,却看这队骑军旌旗飘扬,果然个个神采奕奕,兵势雄武,好不威风!
高行周到得跟前,为首一员大将缓缓骑马来迎,正是符彦卿。却见符彦卿浓眉短须,威风凛凛,身高七尺开外,阔肩虎背,猿臂细腰,头戴一顶炫目亮银盔,身穿一身亮眼明光铠,在烈日之下熠熠生辉。
除此之外,又有座下一匹卷毛赤兔马,手中一柄三尖两刃刀,背披一面西川百兽袍,果然是战场宿将的派头,让高行周见了也不由得暗暗叫好。
见高行周到来,符彦卿催马上前迎着,行军礼道“末将奉命北上逆击贼兵,贼兵势大,不敢造次,在此恭候高将军多时。”
高行周年纪大符彦卿许多,当下也回军礼道“你我皆为朝廷效力,不分彼此。陛下有良将如此,何愁贼兵不破哉?”说罢两人一起大笑。
符彦卿将高行周引到中军帐中,两人坐定,符彦卿问高行周道“高将军久历军阵,必有高见。如今叛军结连契丹,敌众我寡,不知高将军有何见教?”
高行周略略抚须道“依在下之意,本该待朝廷大军会合之后合兵一路出战,可如今尚有数万大军被围,不得不出兵解围。”
符彦卿点点头道“高将军所言甚是,依末将愚见,既然敌众我寡,高将军不如与在下易州军合兵一处。今日正午两军稍作歇息,之后昼夜行军,击溃贼兵包围圈、救出张将军后且战且退,仍回到潞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