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大明公报就发行了特别刊:楼兰今犹在?
文章从西域都护府说起,说到了班固投笔从戎,唐朝时沦陷,及至如今九百载的风雨艰辛……
最后一句总结,当今皇帝文治武功,已到极点。
当然,最吸引普通人的在于,只要拥有秀才功名,去往西域后,直授知县,根本就不需要参加什
么省试。
一瞬间,朝野上下立马掀起了关于西域的舆论浪潮。
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们,鼓起了勇气,想要成为一任知县。
只要熬过了三年,就能转入内地,成为货真价实的知县了,太值了。
汝州府,鲁山县。
早在绍武元年,朝廷就计划着实行四川填河南的重任,到了绍武二年,正式定下。
绍武三年初,一切准备齐后,大量的四川无地,少地的百姓,被人均十亩地吸引,被迫迁徙到河南汝州。
作为当年的战争中心,汝州乱成了一锅粥,西北边又是山地,所以大量的平民溃逃,以至于在绍武元年时,民众不过十来万。
随着绍武三年的移民,近三年间,迁移到汝州的百姓超过了三万户,迁移入河南府的有五万户,开封府五万户。
近五十万人来到河南,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钟明作为读书人,虽然只是个童生,若是在寻常时候,必然不会属于迁徙之列。
但没办法,四川人太多了。
几乎一半的人口,都聚集在成都府,岷江附近。
就这里才算是天府之国。
绍武元年粗略的统计,四川省民众,超过了八百万,即使分掉重庆省后,依旧有七百万。
如此拥挤的人口,自然有许多人没有土地,或者把土地挂靠在蜀王旗下,两百多年下来,主强仆弱,土地早就成了人家的,许多人都成了佃户。
钟明自然也不例外。
本来以为蜀王死了,土地就是自己的,谁知道朝廷回来了,土地变成了皇庄。
而朝廷则许诺,他这样的读书人若是迁移,高低能当个县衙六房书吏。
正九品官,良籍,不耽误考科举。
这下没有办法,他被迫加入到迁移行列。
不过好在迁移之事准备齐,一路上的舟车劳顿暂且不提,迁徙地的粮食足以让他放宽心。
安顿下来后,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几年的折腾,昔日迁移之民,才算是勉强维持下。
「这一趟没白来。」
有了官身后,身份大为不同,宅院土地自然就来了,养尊处优,比昔日的童生好太多。
躺在凉椅上,他不由得浮想联翩。
「哎哟,哎哟——」
忽然,钟明直感觉牙齿疼得要命。
「怎么了?」妻子忙不迭过来:「快去请张大夫——」
「别,把我直接送到县医馆。」
钟明疼得直呼呼,连忙招呼。
就这般,一家人把他抬到了医馆。
这家医馆,是由县衙资助,朝廷亲自要求下建立的。
医馆的坐堂大夫,甚至是由北京城下放而来,本身就带着官身,来头极大。
在绍武医书大成后,皇帝要求天下各府县广建医馆,为民解病,为此特地将太医院的学徒,以及编书的大夫们派遣下地方。
自然,他们都有官身,属于官医,所为的就是为百姓解病救难。
虽然在京城的时候,学徒们只能为宫女宦官们看病,甚至是混日子,那些达官贵人们更是不屑一顾,连他们的老师都懒得找。
太医院的学徒在京城,似乎不值一文。
但到了地方上,他们则备受尊崇,医术高超,远超那些孤陋寡闻的乡医。
而河南、山西这些移民大省,无论是为了治理水土不服,或者防止瘟疫,都急需一批大夫。
所以学徒们就优先来到几省,进行治病。
学徒大夫二十几岁,嘴上一
层细绒毛,百姓们却排着队,等着看病。
这时候,钟明被送了过来。
「医书上写着,牙虫而已,」
「蛀牙拔了即可。」大夫冷静道:「忍着点——」
说完,就拿起大钳子,直接拔了起来。
几个大汉死死的禁锢钟明,终于痛昏过去后才结束。
「你们看清楚了吗?」
大夫对着比自己小几岁的少年们,开口问道。
「清楚了。」
「那就好。」
一番闹腾,医馆也就安生下来。
这时候,忽然又闯进来一人。
其身着八品官袍,浑身上下却充斥着浓厚的草药味。
「秦医士——」
见到此人,大夫忙拜下,恭敬地不行。
医馆分立天下后,县、府、太医院三级。
而大夫的官阶,则分为医生、医士、医师、御医、院判五等。
其中医生九品,医士八品,以此类推。
医生坐镇县城,医士坐镇府城,理论上来说,医士是医生的上级。
「你这有多少学徒?」
秦医士摆摆手,直接问道。
「约有七八人,暂且能用只有一两人而已,其他人还需要多磨练。」
「那就挑出来。」秦医士忙道:「如今河南移民渐多,医官不够用了,需要多多提拔才行。」
「放心,你的培养之功,我不会忘的。」
待其走后,大夫碎碎念:「当这个大夫,还不如去当官,哪怕去西域也好。」
紧紧的拽着公报,他脸上满是无奈。
数日后,河南数十县聚集了上百学徒,他们将被挑选出来,前往西域、辽东行医。
「虽然去往西域,西域,但你们都会成为真正的医生,坐镇医馆,吃朝廷的俸禄。」
一番鼓励后,学徒们不得不服从分配,被迫开始了异地之旅。
曾经广播散下的医官制度,再次为大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