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责公报的中书舍人,一五一十的述说情况:
「但凡办报纸,都是地方的士绅,亦或者豪商,如徽商,晋商等,都是有钱的主,倒是不缺钱。」
阎崇信这些年在内阁中,基本上都掌管钱粮方面,一听到这些,眼睛一亮:
「这般一看,所有的押金加一起,怕是能抵得过茶税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和茶,一个最普及,一个最昂贵,在商税征收中是力度最大的。
绍武朝相较于前朝崇祯、天启,对于商税的征收力度是最大的。
财税的十四个清吏司,就有一个专门负责征收商税。
各县,则设下分司,专门负责征收一应的商税、农税,绝不会让地方沾手。
仅仅是绍武十六年,整个大明的茶税,就超过了百万块,达到了两百万之巨。
而是其中,主要产地来自于安徽,福建,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只要茶叶被收获,立马就征一遍商税,谓之茶税;而如果是出口,这是海关税,就地贩卖,则是坐税。
换句话来说,仅仅是茶叶,就得来回反复三四遍,甚至四五次税,可谓是朝廷的心头宝。
而像是酒,大部分就地销售,只有少数才能流通开来,税收虽高,但却不能出口,销售份额也少,一年顶多百万块。
「既然他们不缺钱?何不按年来收?」
朱谋则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露出一丝笑容:「据我所知,一份报纸,多者一毫,少则十来文,月售数份,一年的利润可是不小啊!」
阎崇信轻声笑道:「若是杀鸡取卵卵,倒也不是不行,但凡事要讲究个细水长流。」
「一千押金,只是门槛罢了,若要举办报纸,必须要年纳百块赋税。」
「无论经营好坏。」
这番话,众人纷纷颔首。
说白了,官场上下,尤其是中央朝廷,最忌讳的就是权力失衡,对于报纸自然不太痛快。
重重限制,与皇帝不谋而合。
堵胤锡乐观道:「国一千六百县,四百府,若是每府一份报纸,一年也能坐收四万块,简单且方便。」
「而若是上千份,那就不得了了。」
这番话惹得众人轻笑。
不过众人心里还是有了共识:商税确实搞钱。
再之后,负责公报的中书舍人,则小心翼翼的诉说着管理细则。
首先,报纸不能涉及御驾,诽谤朝廷要员。
「等等——」冯显宗在第一条就提出了异议:「据我所知,报纸也有着监督官吏之责,使得其有所约束。」
「依我看,就把品阶定在四品吧?」
「可——」朱谋点头道:「不涉及省衙,只是知府这等亲民官,倒是可行。」
中书舍人只能继续道:
第二,不得设传谣言,诽谤他人。
第三,报纸不得有辱文风道德……
第四,报纸前三年不得过县界……
条条款款,可谓是细致极了。
「若是官员家中也办报纸呢?」
堵胤锡瞧出了漏洞:「借此来打击政敌,这可不是什么好法子。」
「您说的是。」中书舍人解释道:「朝廷规矩,官员基本上都是异地为官,且报纸暂时不出县,打击同僚就显得无有必要了。」
谈到了这个,阎崇信则补充道:「官员不得私自书写文章等东西上报,须得实名之。」
折腾了半个时辰,关于报纸的管理细则讨论完毕。
内阁这才递交给皇帝。
皇帝看了几遍后,又加上一条:「采取责任制。」
「若是出现差错,如流言造成损失,则又主编,以及股份一同担责。」
流程细则一下,本以为民间的舆论会平息一些,但没想到更加的涌动了。
因为一切都是正规透明的。
所有人不怕钱多,就怕暗箱操作。
短短一个月间,北京城中的报纸登记,就超过了三十份。
很显然,北京城百万人口,各色人等,即使识字的人不多,但市场足够辽阔,足以让报纸吃个溜圆。
「卖报卖报喽,文才报,最新鲜的三国,能看个饱咯——」
「神仙鬼怪,哪吒闹海,封神演义就在雅贤集——」
「宛平县出个母猪,一连下了九个猪崽,独家秘方就在闲话斋……」
「哟嚯,倒是热闹。」
齐王临窗而坐,看着街面上的风景,耳旁传来了大量的吆喝声。
各色的孩童,怀中揣着报纸,喊着不一样的口号,在街头巷尾大肆吆喝。
来往的行人有的驻足买来,有的不住地抓耳挠腮问着。
朱存桦见之,一时间感怀备至。
在年初,皇帝就定下了他的婚事,腊月就得成婚。
想起了日后家中有人管束,他就感觉不自在。
但同时,结婚之后就能去就藩,独掌一国,大权在握,这又让他心痒难耐。
「爷,最近这几日,报纸这玩意儿就多了,让人看不了都。」
小二送上了点心,轻声道:「在以往,只有一个公报看着,翻来覆去都是朝廷那点事,半月一份,早就没了滋味。」
「如今倒是好,各种各样的报纸都有,怎么鬼神,三国,若是识字的都能自己看,一份报纸才十来文,这要是去书店了,那没几贯钱下不来。」
小二述说着喜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来自南方的粮食,通过海运,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京城,导致京城粮价长期保持稳定。
换句话来说,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多了,市井文化兴起,许多人物质基础满足了,精神就开始空虚了。
而如今报纸的涌现,则迅速了填补了空白,使得他们为之欢愉。
而在之前,像是戏剧一类的,也是在京城兴起。
像是搭建戏台的茶馆酒楼,在北京城不下百座,可谓是热闹非常。
「这报纸搞钱吗?」
齐王品着茶,轻笑地问道。
「瞧你说的,要是不搞钱,哪有那么多人去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