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非常顺利,忙了一场,不仅把梁同知拉下马,还顺便给扬州的官场来了个大清洗。
看来皇帝是下了狠手,凡是不干净的,这次都没落到好。
扬州上下,共带走了十几位官员,从知府到知州,从同知到县令换了个遍。
朝中对于派谁来接任争论不休,每个皇子都想要让自己的心腹过来,这是打入江南内部的好机会。
更何况这是扬州,江南盐运所在地,盐商集聚之地,掌握了这里,就相当于掌握了钱袋子,夺嫡之路再也不缺钱了,势力硬生生上了好几个台阶。
老皇帝一边表现得犹豫不决,不知道选谁好,让朝中吵成了一锅粥,一边又让钦差以最快的速度查清然后下判决。
等到扬州这边彻底弄好了,他就在朝堂大发雷霆。
众皇子互相攻讦,一开始还是打嘴仗,后来有人急于求胜,想要扳倒对手,就拿出了收集到的证据弹劾。
一开始,老皇帝压着没有管。
对方一见,还以为自己主子是老皇帝选中的继承人,所以自己借着主子的光,也安然无恙。
这下子,他彻底嚣张起来了,不仅反击回去,还拖了更多人下水。
这样一来,你参我一本,我参你一本,带着证据的奏折纷纷落到了皇帝的案头。
扬州的案子审完了,京城的玄衣卫也查清了,那些奏折上所说的事,基本都是真的。
于是皇帝发难了,一张圣旨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统统被流放。
三位皇子损失惨重,每人就折进去好几个下属,还是那种关键位置的人才。
当初收买是花了大心思的,你家嫁个女儿过去,他家娶个女儿孙女进门,基本都是姻亲。
这下好了,被皇帝一锅端了。
可他们还不敢抱怨,谁让那些证据都是真的,其中还有牵扯到他们自己身上的。
于是一个个的忙不迭的跑到御书房门口跪着,向皇帝请罪,忏悔自己的过错。
我有眼无珠,我过于信任属下,致使他们枉顾朝廷法度,还请父皇治我们一个御下不严之罪。
皇帝在御书房里冷笑,“御下不严?呵呵,我看都是他们默许的。这一个个啊,好歹是皇子,这江南是我们自家的江山,他们现在还是皇子就干纵容臣子挖墙角的事,那要是他们当了皇帝,我们家的江山岂不是要易了主?没有一个比得上太子的,太子从小就有大局观,他才是最好的继承人,李公公,我悔啊!”
这就是难为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皇子们的位置和皇帝不一样,想法当然不同。
他们是皇子,现在的首要目标是争夺皇位,最主要的当然是不择手段的加强自身实力,然后打败对手。至于墙角,那是挖老子的,还肥了自己,哪有不乐意的。
毕竟老子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老子,可口袋里的钱却真真实实是自己的。
等登上那个位置了,天下变成自己的天下,想法自然又会不一样,就像皇帝,那些大臣再也不是自己的助力,而是需要防备的,帮自己办事的管家之流,当然容不得他们挖墙角。
先太子之所以那么大公无私,那是皇帝自小以储君的身份培养他,他生来就把这个天下当自己的所有物,自然不会做这种损己的事。
所以说,上位做太久了,老皇帝也少了同理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不会为他人着想。
当初先太子是,现在皇子们也是。
不过这话,李总管是再不敢和皇帝说的,他也不能迎合皇帝,说皇子们的不是。
那些人再不对,也是皇帝的亲儿子,哪里是他能批评的。
他只能低头不语,在皇帝伤感的时候,提提先太子的好,再说说卫其轩的优秀。
这话老皇帝爱听,他本就是个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人,现在喜欢卫其轩,提到他就高兴,于是不免为他多想想。
“其轩那孩子一个人在扬州孤立无援,还当着芝麻点大的县令,肯定要受欺负的。不行,我得派个人过去照顾他,千万不能受了委屈。”
老皇帝越想越坐不住,“仲文那孩子有没有举荐什么人,他是其轩的亲表哥,他举荐的人一定不会为难其轩。”
李总管迟疑的摇摇头,“并没有安小侯爷的折子。”
老皇子转念一想,“也对,仲文那孩子一向老实,从不会结党营私。这样,你去传个口信,就说我说的,让仲文选一些可靠的人,名单报上来。”
李总管忙躬身行礼,退出去报信了。
安仲文听到传话,眼神闪了闪,提笔写下了十几个名字,并在后面标注了这些人的政绩,为人品行,家族势力等等。
等写完了,直接交给李总管带回去。
李总管心里一跳,忙面色无常的接过。走到门外,才缓缓擦了一下冒出冷汗的额头。
安小侯爷这做派,明晃晃在告诉自己,他其实早有准备。
而这准备是为谁做的?
那还有说吗?当然是在江南的那一位了。
也就老皇帝自己被愧疚蒙蔽了心,才会相信那位小主子是真的闲云野心。
其实在他这个老奴眼里,那位就是以退为进,让主子心疼呢。
果不其然,这不就有动作了嘛。安插人手这么顺手,一点也不像初入朝堂的人。
别说安仲文不是那位的人,他李总管纵横大内几十年,早练就了一双慧眼。
这位安小侯爷啊,早就对那位忠心耿耿了。
不过这话,他不仅不能对皇帝说,还得帮着遮掩。
说了,他从此就被老皇帝厌弃,因为他间隙主子和小主子之间的祖孙情。等以后小主子上位了,他也就死路一条。
如果说,整个朝堂上下,谁对老皇帝的心思最了解,那非他莫属。
现在小主子就是皇帝眼中的白月光,要是谁敢说出一声不好来,皇帝得削了他的皮。
因此李总管不仅不能说,还得维护卫其轩在皇帝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毕竟啊,老皇帝是那样一个唯我独尊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他觉得是好的,那必定是最好的。
拿着那份折子,李总管回了御书房。
皇帝细细看了那份名单,忍不住感叹,“仲文那孩子,真是一如既往的老实,看看这份名单写的,都是些有能力品行又好的人,上面没半个他自己人不说,居然还有和他不对付的。”
没错,那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和安平驸马府有牵扯,一半是朝中公认的好官,一半名声不显,但能力品行都非常好。
其中有一位姓马的官员,甚至是驸马府的政敌,三翻四次参驸马铺张浪费,参安仲武和安仲文把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