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怎么看?这里头其实是有习惯和一般的步骤的,所以一般人看瓷器,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来看的,第一看那当然就是看器形,看烧制的是否规整?这器形分为人工和机器工,如果物件是机器工,那就不用再看下去了,绝对不会超过100年的历史。23us
对于不了解瓷器历史的人,怕是很难理解这什么叫作机器工,难道瓷器不都是手工做出来的吗?,
那到底什么是机器工啊?
其实这个机器工主要指的是满清后期,从外国引进了先进的制瓷器的机器,而景德镇师傅的手工制作瓷器的流程,从那时候其就开始慢慢的退出舞台了。要说机器工,那其实才是目前最流行的,毕竟如今最广泛使用的碟子、盘子、瓷碗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机器工,那种东西,如果用手工的话,成本可就有点高了,所以有机器的话,那肯定都是要用机器的。
而几乎所有的老瓷器,以前的官窑,一律是牛跆瓷泥,手工拉爿,高到45公分以后8片拼凑,合烧而成,工艺繁杂,那些经验丰富的瓷器鉴定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手工和机器工的区别。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说无法分辨出手工和机器工的区别,那么玩瓷器的话,最好是能带上个专业的鉴定师,最起码是懂这个的。否则的话,那您就只能等着上当受骗挨刀子了。
当然了,因为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更精美,而且更独特。所以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也还是有许多手工制造的瓷器的。但是那会机器已经非常普通常见的东西了,要知道。做一个瓷碗不过需要的时间是十七分钟时间,而以前,做一个同样的碗,手工却是需要要整整四天的时间。
有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得很好——时间就是金钱,没有哪个傻子愿意花费四天去做仅仅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东西。如果是艺术品的话也就罢了,普通用品,机器工完全足够了,而且上手也比较容易,不像手工的。你如果不是熟练师傅的话,那根本出不了货的。
这瓷器第二要看的救是烧制流程,现代的瓷器烧制,分为柴火和煤气两种,如果是煤气烧制的,那时间肯定是非常近了,这是个常识问题,最多也不会早于1967年。所以说,玩瓷器。你光懂瓷器还不行,你还得懂一些这周边的知识,不然的话,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便去玩瓷器。那真得是要闹笑话的。说起柴火和煤气烧制瓷器的历史,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国家为了治理乱砍乱伐而做出的措施。当年就算是建国之后,民间已经开始使用煤气来做饭了。但景德镇烧制瓷器,却一直都在用柴火烧制。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67年。国家觉得必须得强制解决问题了,于是下了一道死命令。才把几千年来一直用柴火烧制瓷器的办法改为煤气的了。
要说起来,在咱们这个国家,真得有时候命令可比法令管用多了,没办法,人治社会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到如今想要一时半会儿就改过来实在太困难了一点,只能慢慢来了。
可是有人就要问了,这柴火烧制的瓷器和煤气烧制的瓷器到底有什么区别啊,要怎么才能区分啊?这个可没什么诀窍,就是要靠不断地去触摸,去看,然后又了经验,自然就简单了,像景德镇的那些老师傅,一上手就能知道是煤气烧出来还是柴火烧出来的。这种本事练出来并不难,关键就是要多上手,你光是看根本不行,如果连看都看不到,那就更傻眼了。
就说张天元吧,你让他去分辨柴火烧的瓷器和煤气烧制的瓷器,他也分辨不出来的。除非是用鉴字诀去鉴定,否则就别想了,他现在知识储备是差不多了,关键问题还是见的东西太少,摸得东西那就更少了。
如果可以确定某个物件既是手工制作又是柴火烧制出来的,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看底部的落款了,款识在这个时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瓷器真伪的最后判别阶段!如果款识是真的话,再结合瓷器的胎质釉色等各方面的表现,初步就能认定这件瓷器的真伪了。很多人到了这一步,就直接认定了,就算是专家,也会因为太过自信而不愿意去继续查看,毕竟时间上有限嘛,就算是在古玩店里,也未必有那么长的时间让你去鉴赏,搞不好看上同一个东西的人并不是你一个人啊。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们鉴宝的人知道这些鉴定手法和步骤,而造假的人,可能比你们这些专家更加清楚,毕竟他们要造假,甚至要做高仿,那就必须得做到知己知彼啊,不然很容易被识破的。
也因为如此,才会出现这样的造假方法来,反正我既然要高仿,那肯定器形绝对是用手工做的,我不可能用机器工,那不叫造假,那纯粹就是做商品了,手工虽然花费天数多,但是这东西一旦卖了出去,赚回来的钱可不是一定半点啊,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是绝对划算的事情。
当然了,器形用手工做,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的烧制,那肯定也是要用柴火的,不可能用煤气嘛,毕竟两者的触感差很多,只要是稍微有些经验的专家,一摸就摸出来了,什么叫做高仿?那就是真假难辨才叫高仿啊!
等器形和烧制工作都按照真品的过程完成好了,再拿来一个绝对真实的底座安装在瓷器之上,这样的话三个步骤就都完成了,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鉴宝者,都会栽倒在这上面的。现在的骗子骗人那也是搞多元化的,不可能被你一下子就戳穿了。只有这样三位一体,三方面结合。做出来的高仿品,那才是真正的可以做到真假难辨的。
张天元以前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上浦的董学塾董老和李书恒李老却见过许多。在提起这种东西的时候,董老总是不由得摇头叹气,因为他曾经也在这样的瓷器上面打过眼,损失钱财倒是小事,关键问题是心里头憋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