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村里有能力让孩子走到外面读书的都已经走出了大山,留守在这里的学生到如今只有20个,学前班学生11个,一年级学生5个,二年级学生4个,刘老师同时带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
学生到了3年级就要转到距离村子9公里之外的中心小学寄宿。
教师是清贫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深爱着这一方热土。
谈到是什么信念能够使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时,刘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自己只想为大山留下自己的一片希望。”
正是这样一种对教育工作的执著和对学生的爱,使他能够坚守这里,耐住寂寞、守着清贫。
很少出大山的刘老师给我们叙述着只靠自己去过几次的省城而得来的城市印象的繁华和大山的贫穷,说着知识的重要性,刘老师说,希望有一天大山里也像城市一样繁华起来。
当问到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和规划时,刘老师曾坚定地说过,他不会离开大山,因为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山里的孩子们需要他,如果他走了,他的学生谁来教?
孩子们就有面临辍学的危险,现在他担心的是,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等到自己走不动路的时候,山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谁来接替他呢?
这20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赶在学生上学之前打扫卫生,从山下用牲口驮上来的水给孩子们烧开水,作为孩子们一天必备的饮用水。
这期间,还要收拾准备好一天要用的教学资料,如果到冬天的话,还要为孩子们生好炉火,这一切准备好了以后,还要去接年龄小的孩子,
历年来,刘老师由于教学认真负责,先后获得了多项表彰。
他家里的奖状是对他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这位老师在学校当着校长、老师、保育员、安全员等多种角色,而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
谈到自己的家庭时,刘老师无不感慨的说,由于工作他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孩子,家里种的几亩地里里外外基本上都由妻子操心。
刘老师只能选择周末的时候才能帮着妻子干一些家务活,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依靠他的工资也远远不能支付孩子的学费,所以他的妻子选择在农闲时候去省城打工。
他说,对于当初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无怨无悔。
这些年来,他教过无数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回到山里的时候,也不忘来看看他,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
或许,一位教师,能够在热爱自己事业的同时,用自己最大的心智和爱心让学生记住,这恐怕是当老师最大的幸福了吧。
他用一已绵薄之力,用心血点燃了山村孩子光明的人生!也许在山村里当老师就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这是对老师真实的写照。
二十多年来,有许多的孩子走出了岩村,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刘老师依然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依然在担负着一、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复式教学的教学工作。
在他的教学阶段从未出现过一个失学儿童。
他用赤诚的心灵、无私的付出守望着山村的明天,用23年坚毅的守候造就了平凡,对教育事业的一腔忠诚点燃了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在这份坚守背后,还有这样的乡村教师忠实地守望在大山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几许无奈。
也许,正是生命有了积淀,才有被人们称之为的“生命的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