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陆仁炳只能带着他们回国。留在米国的公司,陆仁炳给他们留了些资金,就让他们自己发展了。这个年代只要有资本,往国内倒腾啥都赔不了。尤其是趁着这两年霓虹人还没有跟米国人翻脸的时间,公司生存下去不成问题,等到将来形式恶化了,再干其他的也问题不大。
在海上晃悠了个把月,一家人终于回到香江。战火已经烧到了粤东,香江涌入了几十万难民,市面上也是畸形的繁荣。
这些年,陆仁炳圈地建起来的几十栋公寓楼,全都租给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移民。赚得盆满钵满。黎耀三的电影公司,也因为接纳了从内地流亡来的大批演职员工,很是兴旺。去年一年就拍了十余部有声片,产量超过了邵氏父子公司。
邵氏父子这一阶段的重心在南洋,现在已经在南洋有了百余家影院,已经初步有了巨头的影子。
不过陆仁炳的邦耀公司也不遑多让,黎耀三又在香江开了二十家邦耀广场,这种商超综合体的经营模式,跟邵氏父子公司已经不在一个赛道了,陆仁炳现在在香江算是一号人物了。
回到香江之后,陆仁炳便受到了热烈欢迎。先是会馆的大佬邀请他去给同业大佬做演讲,邀请了不少记者,来宣讲他们粤剧名伶扬威海外的光荣事迹。
这句话不是虚言,因为陆仁炳极为擅长宣传,他的欧米之行,国内的报纸甚至是做了类似于后世直播式的跟踪报道。跟不要提陆仁炳在欧美各国政要合影,甚至受到第一夫人的点名表扬。这种荣耀甚至超过了当初米国巡演的梅先生。
这种荣耀不仅属于粤剧界,整个国家的名伶界都以陆仁炳为荣了。终究是戏子的地位太低了,不管票友们如何的追捧,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他们不过就是大人物眼中的玩艺儿而已。
如何抬高身价,还不是得靠达官贵人追捧?过去是以进宫给皇室表演为最高荣誉,现在么是能得到洋大人的追捧为最高。能到国外的主流剧场表演几场,就算扬威域外。而向陆仁炳这样的,能勾搭上各国政要的,那简直就是威震蛮夷了,算是民族英雄了。
陆仁炳刚开始不是特别理解这种身份的显赫,他只是利用后世的商业宣传手段推广自己而已。
国外的那些政要什么的,嗯,花点手段,比如小钱钱什么的,总会有掮客愿意来帮忙搞定。只是国内的人不太明白国外的规则而已。
谁让陆仁炳传回来的照片太吓人了,每到一地就有当地的政要捧场,合影留念那场面简直比国内的外事主管还有牌面。要不然为什么一号夫人到米国要邀请陆仁炳前去帮忙,驻米大使也要借他的势呢。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