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戕不知甄善公主一下子将话题转到这里,究竟是何意图,说道:“庸王对末将有知遇之恩,是以末将理当全力以报庸王恩德。”
“知恩图报,理当如此。”
甄善公主道,“本宫听闻将军乃是忠良之后,先祖正是杨公定国,也难怪将军如此豪勇了。不过,恕本宫直言,将军是否只知小义,而不名大理呢?”
杨戕无法和公主争辩,只得道:“末将不明,烦请公主明示。”
甄善公主道:“想必将军自小就明白忠君报国的道理吧。君,自然是我父皇,国,自然是朝廷。十皇兄虽对将军有知遇之恩,然他亦是父皇的朝臣,理当为父皇分忧,任用贤臣,因为此乃为臣之道。故而,将军若要感恩,自然是应当感激父皇,何况你身为臣子,理当报效国家,而非个人。将军乃是识理之人,不知本宫这话可是在理?”
杨戕心中一惊,没想到这个年纪青青的公主词锋竟然如此厉害,而且一针见血,令自己无法反驳。想道这里,杨戕不由得又联想到在草原上遇到的那个锦绣姑娘,只怕单论心机和词锋,她们两人可真是有得一拼。
杨戕道:“公主之言,自然是句句在理。不过庸王既是朝臣,末将在庸王帐下,杀敌建功,岂非也是忠君报国,又怎么算是不明大理?”
“好。”
甄善公主轻赞一声,道:“原来杨将军倒也是精于辩解。不过,既然将军深明的大义,那么待收复芜城,击溃蛮夷之后,我就奏请父皇,调你入京统帅八十万禁军,负责皇城安全如何?”
杨戕暗呼不妙,这公主显是早有准备,正是要将自己彻底从庸王身边弄走,只是她偏偏又以忠君报国为理由,让自己无法拒绝。杨戕只得道:“禁军领一职,关系重大,乃有保卫皇上和京城的重责,末将才识浅薄,不能服众,恐无法担当如此要职,望公主明鉴。”
甄善公主道:“将军切莫以为本宫要与你作对,实则本宫这都是为你着想。如今父皇年事已高,皇位之争必将愈演愈烈,将军可知,你目下走的路,乃是一条不太明智的路。”
杨戕不敢对皇位之争妄加评论,说道:“请公主指点。”
甄善公主接着道:“我有十个皇兄,人人都想继承皇位,但是正统大位只有一人坐得,若将军跟错了人,轻则日后前途尽毁,丢官为民;重则沦为叛逆,万劫不复。将军本是聪明之人,自然明白本宫并非是危言耸听吧?”
杨戕道:“不错。公主说的都是实情,派系之争,向来如此。”
甄善公主继续道:“所以将军须得明白四个字——‘明哲保身’。无论你为谁效力,终究不是完全之策,因为将军你终究无法预知究竟这皇位会归谁,而且连父皇都不能肯定。所以,将军若要想立于风口浪尖,就必须然于各个派系之外,只有这样,方是万全之策。就如同禁军领一职吧,将军若能任之,自然就可凭借手下军力,然于这些争斗之外。因为那时侯无论是谁,都只会主动向将军示好。比之投效他人,让他人来主动迎合你,岂非高明了不少?”
杨戕先前还以为这甄善公主乃是太子的说客,要说服自己为太子效力,但是现在看来,她似乎真是为自己着想,指点自己的所谓明路。于是,杨戕不得不佩服道:“公主于政治和为人为官之道,都看得极其分明,诚如公主所言,若能然于各个势力之外,的确是最力量的。只是,我得庸王看中,况且他又是用人之际,若我现在弃他而去,岂非成了不义之人?”
“本宫并非是太子的说客。”
甄善公主道,“所以将军有何顾虑,不妨直说。不过在本宫看来,若是将军要一意孤行,只怕日后不仅会成为不义之人,还会成为不忠不孝之人。本宫试问一句,若日后父皇传位太子,庸王欲意谋反,那时候将军将如何处之?不反,那即是不义,但是反,就是不忠,更是不孝。因为你们杨家世代忠烈,决计不会让子孙沦为逆贼吧?”
杨戕一时语结。心中暗叹,这公主之言虽然严酷,却并非是无稽之谈,而事实上这也的确是实情,因为皇位传于太子的可能,实在较之庸王大了不少。而庸王本是不甘于平庸之人,到时候只怕真是要意图起兵谋反,那时候,自己究竟何去何从?
甄善公主因为出身王室,兼且又是太后之女,早已经习惯了宫廷内的权利争斗。她本就天资聪慧,又加上耳濡目染,自然是早已经熟悉了这套勾心斗角。她见杨戕处于犹豫之中,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让杨戕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不过她并不急功近利,急于劝说杨戕,因为她知道杨戕乃是心志极坚之人,只能一步一步动摇其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