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自打小朱襄随军出征,对于宛丘日常政事就交给了昊英和阴康统领众龙官打理。
除非有必须由自己抉择的事项,其他一概不问,专心在自己的王宫大屋内演“卦”。
虽然自己没有参与习《易》的讨论,但围坐在前厅“大殿”内的许多年轻的预备役龙官们各自讨论,不时嘈杂。
临时顶替小朱襄做文书记录的仓颉手里拿着泥板时不时打着草稿,没有最终确定文本前是不会浪费龟甲、骨板开刻的。
大军已经开拔近一月有余,对北邦战事心中的牵挂伏羲没有写在脸上。
面朝大门坐在矮塌上,手心里轻揉几颗小巧圆润的鹅卵石子,而后掷向地上,盘腿伸出头去看。
正用指尖一个个点算,口中念念有词时,一颗黑亮的小石子竟然发出清脆的“bia”一声,断成了两瓣儿!
手指停在空中,伏羲惊讶的看着自行断开的小石子儿,犹豫间将它拾了起来。
发现这颗椭圆的小黑石断面非常规整,就像是凭空被刀断开一般!
用两指合并,全丝密合,丝毫从外观看不出有任何异常,除非你松开力量,石子又分于两边。
将断石捏在手心,伏羲暗吸一口凉气急忙将拳抵在唇上,掩饰自己心情的同时心中越发感到紧张。
不知在自己安然盘坐宛丘的彼时,西邦究竟发生了什么?
候补的龙官学员们没有发现伏羲的异常,还在进行着讨论,甚至会因为某一个意见不同还吵上两句。
看起来对这样的争论是鼓励的,问题不辨不明,大家已经习惯了当着大王大声交流,而不会担心吵闹。
只有正在皱眉苦思选词造句的仓颉,在发呆时刚好一直望着伏羲,把刚才的一幕尽收眼底。
作为都城宛丘教习人民文字和习《易》的“大学教授”,同样也是伏羲近臣的仓颉是造字先祖,知识渊博,见识高远。
他当然明白伏羲心里正在想什么,但每每伏羲演卦的时候都全身心投入,这个时候即便你去打扰他,也不见得能得到陷入沉思中伏羲的回应。
正在犹豫是不是还是应该给首脑些关怀,问候一下时,就听见一阵喧哗声由远及近。
手中拿着刻刀停在泥板前,仓颉看见几扇大窗外闪过快步的身影,跟随着移动,就看见风尘仆仆的华胥夫人率先出现在大门前。
“王羲!”直到这时仓颉才用力喊了伏羲两声。
回过神来抬眼看见了自己的母亲,而后是从女娲身上爬下的两个儿子兴冲冲的扑到自己怀里来。
“嗬哟。”伏羲一边欣喜的打量长大了一圈的两个儿子,怜爱的揉揉两个小脑袋一边站起身迎向自己的母亲。
殿内的学员龙官们见族母回来了,也都站起身来迎接,被识趣的仓颉挥手示意今天到此为止,大家都离去吧。
“妈妈,”让过华胥夫人坐上矮塌,伏羲接过侍者奉来的水递了过来,“劳归乎?(回来的很辛苦吗?)”
见华胥夫人露出疲惫,衣衫不整的样子,伏羲的意思是怎么这样着急的回来了?
看着自己的儿子,华胥夫人大口喝着水,顺便调整三步并做两步从步道台阶下赶回王宫的气息。
见母亲没立即回答自己,伏羲对同样显得疲累的女娲轻轻点了点头,努嘴示意你先回后殿清洗休息吧,顺便去看看三儿子,还在午睡呢。
同时又对一身戎装的混沌点了点头感谢护送之功。
同母亲一起坐在矮塌上,接下水碗,伏羲对华胥夫人点了点头,“悉北况乎?(听说北邦出事了是吗?)”
“却情乎?(有最新消息吗?)”把伏羲的手拉在手中,华胥夫人想同时从儿子脸上读出些什么。
“弗虑也。(不用担心。)”看母亲紧张的态度伏羲笑了笑,“却待之。(耐心等候消息便是。)”
“繁日弗悉情,北异乎?(都这么久了没有消息传回来,会不会是发生了意外?)”自己赶路都赶了大半个月,如今北邦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丘下戊成乎?我可持以北。(宛丘当下还有多少兵力?我可以立即带兵出发。)”听着母子对话,站在一旁的混沌断然搭话。
“弗。(不需要。)”伏羲看着同样一身困乏的混沌,“汝困也,汲母、后归,实谢。尝以戊息。(你也很辛苦了,把王母和王后安全护送回了宛丘,非常感谢你。和兵士们一起好好休息一下吧。)”
“张及巡戊北,我可共!(张氏带着巡游护卫的精兵已经去北邦了,我也同样可以再出发。)”
“张及巡戊北?”伏羲意外的得知我在没有得到授权下领兵参战了。
“我承也。(这事我知道,是我同意的。)”华胥夫人把裙摆甩了甩,好伸直腿让脚放松,对伏羲说,“北事,大。壮戊扶,善。(北邦发生的是大事,能却保有足够的兵力是好事。)”
伏羲想的并不是我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对于我的情况他是放心的。
而是觉得我来自未来,或许是知道这次发生的事不简单,否则从来远离武力的我怎么会主动带兵去西邦助战?
莫不是有什么华羲族的大为难在前面等着自己?
眼睛又瞟到了还在地上的断石子上。
劝回了满腔抱负的混沌氏,伏羲让侍从们去暖池上水,好让华胥夫人和女娲好好放松一下。
也知道自己这样凭空担忧于事无补,还会给儿子徒增烦恼,反过来安抚伏羲后华胥夫人觉得总算回到了家,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为什么经验丰富而且懂伏羲的柏皇一直没有向宛丘汇报情况呢?
因为他还没有率部抵达战场,在不能准确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他不想送回无用信息。
这就是一名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前提是有同样优秀的“老板”。
很多所谓的老板和领导天天就在追“小账”,觉得员工只要一分钟不看紧就必定走偏,事无巨细的干涉和过问。
每天不是要求汇报今天做了什么工作就是重复下达同样的指示,最终自己疲累不堪,而员工也根本不再主动没有了积极性。
可能有人会说,你看,这就是职场失败者的抱怨。
您随意了,如果愿意了解我的职业发展以及收入水平,可以通过对《探·华夏》内容揣测。
我并不靠写网文谋生。
柏皇的仔细与伏羲的担忧并不是没来由的,要知道这次可是华羲族倾全族之力进行的一次大战!
如果失败了,整个华羲族将可能面临一蹶不振,甚至从历史中消失;
如果胜利了还需两说一者制霸天下,再续华羲族荣光;一者险胜,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复全族元气的。
而这上古时代危机重重,如果实力不足,说不定就有什么危机找上门来。
跟在柏皇身边,率先反应并且加速向夏邑突进的胖子大军结果并没有第一个抵达!
这不怪胖子,虽然害怕而且怯战,但这几万兵士可都急不可耐,都看着自己呢!
毕竟作为宛丘整天耀武扬威的大将军,如今华羲族面临大事怎么也不能拖后腿,硬着头皮也得上!
急行军下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比胖子更快的却是西王昆连!
几乎全军用奔跑的方式早早到达夏邑右区的大军,昆连的想法是先到达指定位置后再休息,总比一路奔波然后又拖着身子参战好。
这是经历过西城之围,有以疲劳之军对抗西狄联军而命丧黄泉的前西邦大将军“丙乙”血的经验教训。
同样因为经历过“西城之围”,对北王粟陆当下的局面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而且当初正是北王粟陆五千重甲给予了自己帮助,一举击溃了西狄最后的力量才解了西城之围,于公于私已经长大成人的昆连一定要向粟陆报这个大恩!
结果自己的好心却不想没能成事,早早抵达夏邑却成了率先被打击的对象,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南王赫胥部的突然出现,正是战场情势环环相扣,一步错步步错!
有人怀疑,这上古的原始时代,中原人口有这么多吗?
这一场战斗华羲族就出动了五十万大军?太夸张了吧?比现代规模还大啊?
有必要说明一下。首先确认这样一点,上古人口肯定比今天少,但不代表上古先民稀少。
任何一种物种,如果数量极为稀少,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进而成为独步天下的文明的。
这里吐槽一下,疯狂偷咱们历史和文化的韩棒。
就他们立国才多少年?二战后美俄一合计给他分了,才有的韩棒,以前都是朝鲜!
区区几十年,直到年代经济才起飞,两千年以来一直是咱们属国,连正经身份都没有,如今一朝富贵,竟然从自卑到自负!
还韩服韩语呢!韩棒才几十年就韩服韩语了?还有脑残跟着瞎咧咧,就是朝鲜语朝鲜族服装!
这家伙最新情况,东奥给他们又整破防了,还有脸说二十四节气是他们发明的。
知道二十四节气怎么来的吗?小西八!
那是从上古,在极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历经万年才总结出的气候变化!
就你一小粑粑地儿,终年就一个气候,还二十四节气是你们发明的?脑子是被踩过吗?!
我特麻的呸!东亚最垃圾物种。
那么,究竟伏羲时代,从古甘肃地域走出,来到古河南地界,并且逐步向四方试探诸如河北、湖北、陕西、山东地界的这一圈土地上,究竟有多少人口呢?
咱们参考一下
《尚书大传·虞传》,其云
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
如按一家五口计,则说虞夏全国人口总数有万。
但是像邻、朋、里、邑、都、师、州这类如此整齐规范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组织结构,在夏代时还并不存在,甚至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都还没有出现邻、里字样;
朋字只用来称贝;都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商代称王都为大邑或大邑商;师是军队之称;州是族名兼地名。
再者,以个体家庭人数作为人口统计单位,也不符合早期人口调查的特点。
显然这一种说法是出于后人附会,根本靠不住。
而另一种说法见《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补注引《帝王世纪》,其云
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迹。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间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