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答应李日宣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两人的感情有多好?诚然,他们两个是一个家族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但是李邦华没有必要为李日宣的仕途而搭上自己的仕途不是?李邦华非常清楚,如果他拖延告急文书进京这事儿被捅了出去他可就完蛋了。
然而,当李邦华知道李日宣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没有选择了。
李日宣默许了别人坑害王林轩并且将林丹汗给引了进来,这事儿要是暴露了李日宣的脑袋肯定是保不住了,三族能不能保住还得看崇祯的心情。
李邦华知道李日宣所作所为的时候,他就算是想要家里人在族谱里面动手脚也晚了。
虽然他不在李日宣的三族之中,然而以明代官场的规矩,李日宣犯了这么大的事儿,李邦华是不可能不被诛连的。
就像李邦华在兵部尚书任上之时,李日宣就得避嫌一样,他们两个之间的纽带是剪不断的。
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就算李邦华再怎么不愿意,他也得帮李日宣一帮。
再说了,李日宣的计划也不是完全不可行。拖延侯世禄告急文书进京的速度就能让朝廷的反应慢半拍,林丹汗就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按照李日宣的计划,等朝廷反应过来的时候,林丹汗早就已经将山西破坏了一番了。
就算王林轩再能打又怎么样?
蒙古人对这活儿简直不要太熟悉,这边有人挡着过不去,那就绕道去另一边抢劫。反正他们的机动性最强,没人能追上他们。
至于说等到战争结束,侯世禄被问责的时候,朝廷会不会发现侯世禄的告急文书被拖延了?
这事儿还真不怕!
毕竟李日宣也没阻拦告急文书太长的时间,也就是一两天的时间,所以他动的手脚并不算多,处理后事起来也简单。就算朝廷派人来调查也不可能找到真凭实据,没有真凭实据就算侯世禄再怎么喊冤也不过就是胡乱攀咬而已。
当时的李邦华怎么想这计划应该都是万无一失才是,所以他也就同意了李日宣的计划。
然而,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失误!
正是因为他们动的手脚很少,所以并不能面面俱到。他们哪里能想到,从前线发出的第二封奏折就是报捷的啊?
按照正常的思路,所有人都会认为第二封同样是告急的。再加上当时的李日宣正在忙着准备守城,以及王林轩所部没有李日宣的探子,所以李日宣并没有及时得知王林轩已经打赢的消息。
李日宣只是想要陷害王林轩,他不想把自己的仕途搭上。所以在确定林丹汗已经来进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加固城防,免得他把林丹汗请来反倒让自己完蛋。
李日宣这边不知道前线的情形,李邦华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于是乎,本来是为了方便处理后续才没有在驿站上做太多手脚,反倒是帮助王林轩的报捷文书轻轻松松的及时赶到了北京城。
也正是这样,两封发出时间差了近两天,但是到达时间却只差了一个晚上的文书,就这样明晃晃的同时出现在了崇祯的朝会上。
当时,所有人就都知道驿站被人动了手脚了!
到了这个时候,证据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