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咸丰皇帝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咸丰临终将新帝托付给八个顾命大臣,但是同时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
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这八位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组织内阁处理国事,并不与慈安和慈禧商量,只是将已批阅后的奏折呈上,要求两宫皇太后盖章即可。
慈禧认为既然咸丰皇帝给两宫太后有印章,那两宫太后就有权利过问奏折上的国事,如果不辨是非就盖章,岂不是违背了咸丰帝的遗愿,由内阁军机处代替了皇帝处理国事了吗?
然而八大臣根本没把慈禧的意见放在心上,依旧坚持让两宫太后象征性地盖章即可。
慈禧心中不满,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要掌握实权。
这一提议无疑遭到八大臣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
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
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串通。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
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重用肃顺等人。
奕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
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为与奕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
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只有文祥除外。
所以,奕和文祥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
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奕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奕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奕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
恭亲王奕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日,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
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
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展开了激烈辩论,此时八大臣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已无人臣礼,同治小皇帝吓得大哭不止,吓得尿了裤子。
两宫太后决不相让,载垣、端华等负气不理政事,两下相持好些日子。
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太后,把难题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说。
日,宣布咸丰皇帝灵柩于农历月起灵驾,日到京。
同治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日,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
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譞做步军统领。
奕譞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
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
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
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
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等。
日,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
登上权力高峰的慈禧公元年农历月日,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日,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日,从大学士周祖培奏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
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日,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
于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