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窜(1 / 2)

大统领再一次放过泽州,带兵回转阳城境,正遇到李过在附近追杀流寇。

王自用、张献忠等人前来说和,李自成重申了革民军政策,提出首恶必须正法,胁从可不论。

最后砍了六个小头领。

有些反王看不惯革民军行为,率队离开上党。

王自用等人也借口这边官军太多,纷纷四散而去,上党一时间居然安稳下来了。

这不行呀,那割命军岂不是太显眼了?李自成抓瞎了。

他先把李过、袁宗第等人打发回驻地,又叮嘱张道濬善后。给遭灾人家放粮放银,再为攻打泽州做些前期准备。然后大统领准备带领“御林军”逃窜。

原本打算去河南吃烩面,结果老天下大雨,太行陉山路肯定不好走,李自成北上转道沁水出山。

第一站当然还是翼城,又被大顺军包围了。

知县李士淳怒了,“这回你还有什么借口敲诈?你要不要脸?”

李自成直接回信:“我为什么要敲诈?我是贼你是官,打你不是天经地义?”

李士淳:“……”

幸好宣大总督张宗衡带兵来了,同行的还有尤世禄等人,各部官军加起来有近万人。

李自成一琢磨,不敢说一定能杀败官军,但是凭自己现在的实力,跟他们战个五五开没问题。只是没必要。先不能给其他反王做挡箭牌,人家又未必承情,于是他开始往南跑。

官军居然不来追。

那不行,你们要赶紧去剿其他流贼啊。我带路!

李自成返回去再勾引一下,边扰边跑,然后窜进吕梁山。

半路上的黑龙关有把总一员带着一百五十个兵,他们哪能防住大顺军,乖乖抱头蹲下等赏钱就完事了。

过关几十里就是蒲县。

王自用、张献忠、马光玉等陕西“流贼”,还有本地“土寇”张喜春、丰二、丰三等正在围困县城。

蒲县去年被攻破一次,那是趁县官不在,城里没有主心骨才得手。这次就不好打了。

李自成围观了两天,跟众反王说,“哥哥们,官军快来了,咱明天到大宁县城里吃饭。”

当晚,接到通知的刘宗敏遣高一功率部偷袭,顺利拿下大宁。

李自成在大宁修整一天,傍晚时,王自用等人赶来了。

“兄弟,佩服!”

大统领收了一箩筐恭维。

大宁这地方穷,几万人吃喝供应不上;而且明军追来了,虎大威部已到蒲县。

虎大威是蒙古人,崇祯元年与猛如虎从塞外归附。他俩的本名自然不是这个,延绥巡抚给二人改名时称曰“猛虎二将”。

老虎因跟随尤世禄剿灭河套蒙酋干儿骂有功而提拔为游击;在“己巳之变”中也有功,又参加过收复王嘉胤占据的河曲之战,现为尤世禄麾下参将。

他将来会升任总兵,在十四年开封之战中被李自成打死。

虎大威进了吕梁山,先遇到了“土寇”张喜春等人,当前正在跟他们在蒲县谈招安的事。

众反王一商量,这地方粮草也不多,咱还是趁机跑吧,到别处找饭吃。

李自成说,哥哥们且观敌料阵,看大顺军如何拿下隔壁的隰州。

王自用等人却说,你已经打了大宁,于情于理这回要让我们上。

李自成还要坚持,张献忠已经干脆利落的率兵先走。

你妹的,要不要这么客气?我是知道隰州好打才主动求战啊,你们一个个的别太讲义气行不行?

大统领原本想刷点战绩、威望,说不准可以提前取代王自用的盟主位。泡汤了。

张献忠自大宁袭隰州,守备高逸开北门遁去。知州杨玮拒守,射伤贼甚多.中流矢坠东城下……

众反王搬家到隰州。

这地方同样穷,粮食也不多。几天就被“流贼”们吃的差不多了。

李自成提议,你们再穿回上党,我断后。那边是大顺军地盘,可保无忧。然后你们再借道下河南、上河北去吃饭。

吕梁山区本就穷,养活刘宗敏就够了,你们赶紧一边玩儿去。

众反王商议两天,出山。

七八万“蝗虫”横穿汾西,准备再次进入上党。

此时北面的宁武兵也快赶到了。李自成让刘宗敏前去阻挡,歼灭或赶跑都行;南面的虎大威不用管他。完事后刘爷继续潜伏就行。

大统领趁闲跑去游览了姑射山,风景不错。然后革命军和扫地王张一川留在汾西断后。

张一川是个能人,再过三年他会跑去凤阳烧了老朱家皇陵。那事跟李自成完全没关系,原历史线李自成离着凤阳几千里地呢,他飞都飞不过去。跟张献忠的关系也不大。

后来,张一川被官府招安,接着死在张献忠手里。

大明胸怀宽不宽?张一川这种人都能招安。

也可能是因为反王数量太多,名号太杂,朝廷根本分不清楚哪个是哪个。不然就凭刨了朱元璋的祖坟,张一川必须被凌迟处死。

当然,这次他的大结局应该会换一个了。

七月底,虎大威率兵出山追击流贼。他一看革命军严阵以待,掉头就跑。

李自成郁闷,咱现在有这么大威名了?

大顺军再等了一天,结果得知老虎直接跑回隰州去了。

没劲!

李自成跟张一川商量,汾西县这种山区穷的拉稀,咱往南边走一走。老张没意见,反正有大顺军顶在前头扛事,他跟着混吃喝就行。

此时北面的介休县知县正是何腾蛟,将来是南明重臣。李自成暂时也没空跟他多谈谈人生理想,只送了一首诗打个招呼。

大顺军先跑去霍州饱餐两日,然后沿汾河南下过赵城县。前面就是平原地带,人马驻扎于明姜镇休息。

此地再往南十几里就是洪洞县,沈一石老家。

短毛“高僧”暂离大队,轻骑前往,顺路跑贾村广济寺参观了那颗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往外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累计起来将近百万人之多。

洪洞大槐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移民集散地。

因为移民都是被强迫离家的,官兵就在每个人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防止他们逃跑,于是就有了“跰甲”谣言。

又因为老百姓都是被官府绑着双手行路。在押解过程中,他们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

时间一长,人们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

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当然,这个说法同样没道理。“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

……

李自成一路念着“阿弥陀佛”,顺利进入县城。

沈一石又去河北买粮了,不在家。

沈老西儿惊掉下巴,“大,大,大掌柜?你怎么来了?”

李自成笑道:“带着大顺军出来遛一遛。”

沈本升急忙道:“可不敢造次啊,官军都在呐!”

南面四十里就是平阳府城(临汾),张宗衡的大队人马正在那边筹集粮饷。

李自成又不疯癫,当然不会打洪洞。并不是怕官军,主要这边也没啥好打的。城里上下几乎全被沈家暗中说动了,大顺军随时都能占领县城。“(大顺)伪官多山西洪洞人,皆生员之无籍者。”

倒是刚上任的知县老爷挺尽责,杨天精勒令邑绅杨义捐资三百两于六门左右增建敌台。

弄的杨土豪一肚子火气,天天念叨大顺军怎么还不来?老子给短毛纳税,不说有一系列好处,光是保平安就足够了。捐给知县有啥用?城墙修的再好能挡住大顺军?白瞎了。

李自成此次跑一趟只是跟沈家叙叙旧,交待些事情,没空跟其他土豪见面。

当前的洪洞也没啥名人,只有个刘令誉在外做官。他将来最高做到兵部侍郎,然后明亡了,然后先投顺后投清。

原历史线等到这个月月底,刘令誉会跟皇帝上言:“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子等十六家,最枭獍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

可见在原历史线,闯将李自成在今年也出头了,更何论现在的大顺军。崇祯皇帝或许已经恨的咬牙切齿了。

至于“皆以红衣为号”,李自成的队伍虽然没叫“公农轰军”,那也不妨穿个红衣靠拢一下。

其他家穿红衣的原因,大概源于明朝尚红,比如士卒军服为红衣,皇帝龙袍也是红色。同时农民军里又有很多是边军出身,穿红也是习惯吧。

所以官府对流寇的记录多见“红甲贼”、“着红袍”、“红衣骑马”等描述。

古代军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亮丽显眼的色调。早在秦汉两代,军队制服普遍采用红、黄、粉等比较鲜艳的色调。越是所谓的“天子近卫”“羽林精锐”,他们的穿着打扮往往就越引人注目,还会在军服上佩戴各类装饰用标志。

欧洲也一样。即便到拿破仑,他麾下的大军也以色彩绚丽的军服而闻名;再比如波兰翼骑兵甚至会在背后加两个小翅膀,以及戴高帽,头上插羽毛等,太拉风了。

以后世眼光看,这样的军服太过显眼,容易被敌军发现,隐蔽性或者说生存性实属不佳。

但是,古代战争和后世战争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弓、弩等当时的远射武器,它们的精度、射程、威力远不如后世枪械。因此军队制服的颜色,或者说隐蔽性能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

早期的火绳枪、遂发枪性能也有限,没法做到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敌方指挥官。

相反,鲜艳色调的军装更容易提振士气,华丽军服显得威武雄壮,同时可以威慑敌方。隐蔽、实用等后世军队关注的军服属性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大顺军将来爆出线膛枪后,李自成倒是可以给散兵们装备些迷彩服,让他们专打黑枪。

……

沈本升对大统领说现在形势太危险,他在城西南三十里处建了寨子,邀请大顺军前去盘踞。正好红薯、土豆、玉米这些新作物都种下了,让大统领指点一下农事。

老沈胆小,李自成也就不吓唬他了,聊了些事情后出城。

洪洞县城遍插斧镰旗,“流贼”从门口路过,果然秋毫无犯。沈家的威望更高了。

上寨村在太岳山中,被沈家拿钱抱养了,沈二石是村长。

寨子建设的不赖,石墙环绕,火炮不少。村子隔壁就有河流,不缺水。

村里有近三千亩地,其中两千亩种的是玉米、红薯、土豆,长势良好。这里不光是首批试验田,将来还是育种基地。

以后可以研究下大、小麦((蚕豆、豌豆)-玉米(大豆、红薯)一年二熟,或春玉米-小麦-小米二年三熟。还有麦、玉米、红薯套作三熟制。

再加棉花、甜菜、花生等,三年五熟也可以弄出来。

当然,因为水土、气候、肥料等问题,虽然有李自成指点,那也需要花个五六年时间慢慢试验才能掌握新技术。

比如李自成刚离开的吕梁山区,包括很多山区,能长草,但是种不出粮食,主要原因就是积温不够。

直到更抗寒的玉米土豆传入,才部分的解决了些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那要等发明地膜——中国用地膜技术将粮食作物的生长海拔往上提了一千米。

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等多项重要功能。

它对于三北地区,低温、少雨、干旱贫脊、无霜期短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

地膜当然也有坏处,作物收获后它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损害。

地膜即是石油化工产品聚乙烯产品,现在的李自成想都不用想。

陕北有易开采的石油,将来能做个内燃机玩就不错了。

转眼又到了八月十五,上寨村里过大年。

吃着五仁月饼的李自成收到两封信。

……

第15章保我主登基称皇

第一封信是张道濬来的。说紫金梁王自用找上门,求招安。他问大统领如何处置,要不要砍了王自用,顺便吞了他的部属。

李自成回信说不要妄动,把事情报给巡抚宋统殷就行。他知道招安肯定弄不成,吞并王自用还要再等等。

第二封信就是王自用来的。他召唤所有在上党附近的农民军,前去阳城会合,共商大事。

商个鸡毛,他不过是想招安。招徕的反王越多,他的底气越足,谈判本钱越厚。

然并卵!

王自用手下有个宜川县廪生,叫韩廷宪,这家伙和官府有勾搭,一直是他在背后撺掇招安事宜。

“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无数前人已经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但是这次不行。

汇聚到上党的“流寇”将有三十多家,总人数十五六万,官府疯了么敢一次性招安这么多人。

何况招安之后如何安插?上哪找粮食吃?要不要给饷银?

本身自家官军都穷的要喝西北风了。怎么可能养活那么多“流贼”。宋统殷虽然贵为巡抚那也不敢擅自做主。

再者,很多农民军原本就出身于官军,因为没饭吃才当“流贼”,现在受招安再跑回去谁能保证有饭吃?

而且在陕西被招安的那些头目都是啥下场?

最后,众反王们并没有陷入绝境,东西南北想去哪去哪,也用不着假投降。

所以,当王自用在大会上提出招安,张献忠、刘国能等几人当场反对,直接拉队伍走了。

接着,官军又偷袭了农民军。王自用大怒,内部谈不拢就够糟心了,你们还撕毁合约,老子不招安了。

事情就黄了。

李自成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去,先写信通知李过,让他代表大顺军参加反王大会。去了多看多听,少发言少表态,私下里要跟反王们多拉交情。

当晚,大统领把事情添油加醋通报给扫地王张一川。

老张倒吸一口凉气,“又要奉他为盟主?若是以前也就罢了,可眼下,论战力革命军第一;论威望大统领也不弱于紫金梁。他好大的脸!”

张一川带着部下五六千人自从跟革命军合兵,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尤其到了上寨村,一天三顿饭全是白面馒头,敞开了吃,小日子过得简直比地主老财还好。他们只是帮着种地,回归老本行,又不用出去打生打死。很多小兵们都想着在上寨村安家落户不走了。

所以,张一川当然向着李自成。他又说现在农民军人多势众,根本没必要接受招安。

李自成说道:“就是嘛!咱们做良民,朝廷拿咱们当猪狗;咱们杀官造反,朝廷倒要请咱们去做官。贱骨头!招安个鸟!”

聊了几句后他试探着招降张一川。

结果人家不愿意,合兵没问题,完全投靠当属下不行,他还是想单干。

吗的,又是一个愣头青!

李自成暗暗生闷气,转回头就拉下脸了,那就不能继续养着你浪费白面了。老子弄点粮食也不容易。

革命军往常自己改善生活吃个面,吃的是黑面。

小麦带皮直接磨碎,出来就是黑面,出粮率百分百,也可以叫他全麦粉。还有90粉,脱去一成的皮,这才算是白面;80粉是精白面;富强粉就是70粉,小麦种子最核心的部分磨出的面粉。

这年头,能吃黑面都是小康人家,白面只有缙绅大户才吃的起。

像硬糜子这类,不去皮实在难以下咽,一般才会去麸皮。

另外,水稻出粮率赶不上小麦,当前大概在65%左右。当然,它同样分糙米和精米。

反正,李自成不能留着张一川继续浪费粮食了。

第二天做准备,第三天大军就开拔启程,进上党。

向东走六十里山路到府城镇(安泽县)。

此地再沿沁河往南走百十里峡谷路就是沁水县。

修整一日,第二天大队人马刚出发不久,老天爷开始下雨了。

李自成掐指一算,这次好像要断断续续下十几天。这可不能继续行军了。

如果沁河发洪水,在山间沿河走的上万大兵要遭殃。保险起见,李自成只能再掉头返回府城镇驻扎。

……

雨已大至,一闪亮过,接着是一个响雷。

榼山书院里面挺热闹。落地玻璃窗隔绝了雨水,不耽误赏风景。惬意!

又到了“神棍”孙鼎相装逼的时刻。

在坐的尚宁一质疑道:“算家往往说大话,偷天换日,只怕未必。”

孙鼎相捋着胡子笑,“不信?你且看我本事。”

少顷,远处天空登时打了一闪。

孙老汉急忙左手掐个指决,念叨两句,猛然右手举剑刺天,“雷来!”

“轰隆隆……”

天边果然传来连绵雷声。

“……”

尚宁一和围观众目瞪狗呆!

孙鼎相又掐指决算了算,老神在在道:“刚才这雷霄应离此地十里零一百二十八丈。”

“雷都算出几丈几里,这话未免欺人了。”尚宁一咽了口唾沫,半信半疑。

孙鼎相哈哈大笑,“想不想学?”

短毛的学问真厉害!

……

李自成在府城镇一耽误就到了九月份。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

延绥巡抚张福臻因无钱犒赏士卒,部下哗乱,被朝廷罢去,以陕西右布政使陈奇瑜与代。

陈奇瑜因为剿杀农民军得力,将于两年后出任五省总督,然后只几个月就因“车厢峡”事谪戍边。(车厢峡跟李自成没关系)

到李自成从北京退出,半路抓获了陈奇瑜,结果那老汉在唐通暗助下逃跑了。

之后唐通叛顺投清,陈奇瑜出钱出粮出人出主意帮助唐通攻打陕北。再然后陈老爷功成身退,回家养老。

顺治五年,陈奇瑜因“违制蓄发”被砍。

何苦呢?

……

太原东面一百里的寿阳县被八爪龙攻破,他还打退了宁武兵。

宁武总兵马士麟刚上台又下台,张应昌代之。

“言者谓宁武卒善逃,宜令应昌率所部三千人以从,报可。”

张应昌马上要带领善战旧部进入山西。他原来定边副总兵的位置会被弟弟张全昌顶上。

山西巡抚宋统殷剿贼不力被听勘,老宋窝在潞州也就懒得动了。

山西镇总兵尤世禄又“生病”了,不出工不出力。

宣大总督张宗衡还在筹集粮饷,也没动弹。

整个上党只有兵备道王肇生一人挑大梁,左支右拙,苦啊!

王自用求招安的事自然也黄掉了。

吕梁山那边,高一功和王之臣合力攻破了临县。双方是表面友军。因为刘宗敏来信说那个王短毛不投降,要不要干掉他。李自成回说暂时不要动,年底曹文诏贺人龙李卑等会从那边过河,马上要经受考验了,大顺军当前要养精蓄锐,保存实力。

顺便说一下山东事。

辽东巡抚刘宇烈改任山东巡抚,他以为叛军可抚,乃请于朝。而孔有德则乘其不备,猝然攻城。于是老刘“以丧师辱国,玩寇失事遣戍。”

另外,他弟刘宇亮是吏部侍郎,过几年会做到尚书、内阁首辅。刘宇亮还是主的羔羊,把填主叫引入四川老家。到崇祯十二年清兵再次入关劫掠,他因罪被罢免。

……

九月六日,李自成和张一川两支队伍抵达端氏镇。

沁水周边没被祸害,但是阳城那边就惨了。县城虽然没被攻破,但十几万农民军轮流去吃饭,城外已残。

不管是地主老财还是贫苦百姓,统统遭劫。

李自成收到的求援信装满一箩筐,除了阳城大户,张慎言、孙鼎相等人也来信请革命军帮一帮阳城,维持下秩序。

早干什么去了?让他们不交税!

此时十数万蝗虫已吃干抹净,大多数去了河南河北,只有几股小“流贼”还在上党四处流窜。

大统领召集麾下李过、冯起龙、张道濬、韩霖等人开了个会。

“时机差不多了,拿下一座城,革命军要正式建立国号!”

会场当即就轰然了。

张道濬唰的站起,抱拳道:“臣等必效死力,保我主登基称皇!大顺江山万万年!”

李自成压压手,让他坐下。

“你们稳重一些。丑话说在前面,革命军三五年内还是要四处流窜,什么荣华富贵的别指望。”

古人早说了:长驱四野,飘荡掳掠,此盗寇之术,非帝王之略也。可是李自成还没条件建立稳固根据地,做“流贼”实属无奈之举。

冯起龙眼红耳热,站起说道:“大统领……皇上为解救天下苍生起兵,臣等绝不敢贪恋禄位。”

李过也站了起来,“皇上,咱去打长治拿沈王祭旗?我……臣愿当先锋!”

李自成摇摇头,“长治不行!”

那边巡抚宋统殷还有几千人马,虽然他们野战不行,守城一定会死磕。就算革命军能打下来也得不偿失。而且若是吊死一个王爷,大顺军怕是要被困死在上党了。

阳城一样不合适。士绅们已经求饶要报效军需了,再打说不过去。

泽州城规模不大不小,攻克难度不高也不低,拿下立威最合适。

张承宠虽然做了两个月准备,相应的张道濬也做了两个月小动作。这回跟指挥使亮一亮肌肉,打一仗让他彻底服气。

……

九月十日,大顺军万余人包围泽州。

原城外驻扎的一千多兵提前被调回城内防守,困守孤城。他们不可能等来援兵。等朝廷得知军情紧急调兵遣将,泽州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泽州城西面、南面有河环绕,大兵展不开,所以革命军主攻方向为北、东。其实在绝对的实力之下,用不着什么佯攻、齐攻,单打北面一路就够了。

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伫立城头,心里百感交集。

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短毛为啥不继续当个小流寇?大家做做买卖,各取所需,共同发财,不也挺好?

短毛为啥有这么大的野心?撑死你!

张承宠身边的知州王胤长心如死灰,连连叹气,拱手道:“有劳指挥使!”

几个月下来,他对革命军的了解越来越多,然后越来越没底气。不说对方战力如何,光是一套放粮放银收买人心的手段就能蛊惑小民为贼效力。

泽州城,大概是守不住了。

投降或者被俘都不是王知州的选择,忠君爱国的他只有一条路,抹脖子殉城。

张承宠扶着女墙惨笑一声,“为国尽忠只在今日!”

浑浑噩噩过了大半辈子,没成想临到头来他居然觉悟了。人心,可真复杂。

泽州尽管多做了两个月准备,可是又没几个土豪愿意报效钱粮,那帮人反倒处处扯后腿。

张承宠和王胤长勉力支应,只多挖了条护城河,多招了一些民壮,多置办了几十门火炮,再就没了。没钱什么都干不成。

他俩心力憔悴的同时,泽州城内的士绅们并无慌乱,稳坐钓鱼台。他们当中既没有大奸大恶之辈,而且指挥使已经暗地里言明,城破后革命军一人不杀。

当然,破城后“乐捐”是免不了的。所以土豪们处处扯后腿,不想让泽州对抗革命军。

如果主动开门投降,老规矩就是只给革命军纳税就可保平安,这世道,论起来还是挺划算。

可是,知州王胤长油盐不进,一定要为国尽忠。那帮土豪们也没办法,又不敢公然作乱。

要是革命军有十来万人马,可能他们早就取了知州的项上人头。

……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大顺军迟迟未攻城,让张承宠更心焦了。指挥使和知州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

实情是李自成先吃了顿饭,然后又找地方去拉屎了……

卸完货回来,大统领觉得没必要再跟张承宠、王胤长多说废话,拔剑高举——

“攻城!”

……

第16章破城

“开炮!”

“咚咚咚咚……”

北门外十几位91大佬开始怒射。

“指挥使,快入城楼暂避!”

“外无援兵,内无可挡,能避到几时?”

“唉!”

于是王胤长也想开了,干脆负手而立,挺身挨炮。

91大佬一口气射了两百多发。

泽州城上的小炮无力反击,仅有的三门巨炮又因为不能调整方向、角度,几乎毫无作为。

91大佬稍作休息,降降温,然后再次开始蹂躏城头。

守军已经不见了踪影,张承宠和王胤长两人也没影了。城头上空荡荡一片。

趁热打铁,革命军的几十门81炮和71炮开始抵近发威。

泽州城头上的弗朗机开始反击,但是炮手们很快就被打成筛子。

炮击中,大顺军这边的瞭望台已造好三架,高四丈,超出城墙五尺。用以观察敌情。

这玩意儿临时打造不方便,又麻烦,还不能重复利用,下次应该研究热气球了。

炮兵观察员站在瞭望台上引导火炮再打了小半个基数,北城墙上已经看不到活人了。

时已过午。

两千多赤卫队员以及附近征召来的三千多民壮开始负土填沟——每运五百斤土石给银一两,群众踊跃,高呼万岁。

他们并不以帮“贼”效力为耻。

别说大顺军秋毫无犯,是老百姓的队伍,而且同是中国人呀。要知道未来七加一国联军即将入侵京师的时候,雇佣了大批本地百姓帮他们装运武器,拉运粮草。甚至羊人打到京师城墙下,群众们还帮着扶梯子。

可悲吗?还是可叹?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如此而已。

肯泥迪在就职典礼上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这句话并不无耻。因为当时那个国家正为它的国民提供着星球上最优越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那才叫无耻。

……

泽州两道护城河,宽不过一丈,深不过五尺,很快就被一一填平。

李自成的中军帐大旗挥舞,军号嘹亮。

李过接信,下令总攻。

张能、王文耀、李茂春各领一哨冲向城墙。

扫地王张一川战意强烈,李自成劝说未果,就让他带几百人去凑个热闹。

“御林军”同样战意高涨,奈何大统领不让他们上。革命军小将姚奇英原本热乎的心哇凉哇凉。

后面没啥好讲的,李过所部只一个冲锋就拿下泽州。城头变幻大王旗。

泽州知州王胤长头被打没了;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不知算不算幸运,胳膊断了腿也骨折了,失血过多,能不能救回来难说。

城内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高挂小红旗,又有写着“顺民”二字的纸条贴在大门上。

道路两侧披红挂彩,摆案焚香,“顺民”们跪倒一地迎接革命军大统领。

……

李自成早先还想着在王府登基,结果跑去一看,那俩郡王府规制既小,又年久失修,拉倒吧。

还是去衙门暂住。

当晚,城里众士绅开列的“乐捐”清单摆在李自成案头。

粮食三千石,银子十万。其余绸缎杂货若干。

“这么少?”李自成相当不满意。

指挥同知陈承业急忙解释,“还有农税、商税,各家正在计算,一二天就能报上来。”

李自成把清单丢在一边,“明天大顺开国大典,喜庆日子。姑且放他们一马。这些已经预备好的钱粮均分给城里百姓,这事你去办。还有被炮火误伤的民房民人,全部要发放抚恤。”

陈承业跪拜后出去了。

第二批召见的是宗室,宣宁王府宗理、隰川王府宗理。

最新小说: 荒野惊悚:我的身后多一个人! 天命傀相 GB当你把他抄哭了 刚入学,就成帝王机师了? 末世战宠,暴击就给万倍奖励! 让你造概念机,这B2轰炸机是什么鬼? 奶瘾 骨科徐行婴 我跟两个外国人在酒店 女婿有劲枪枪到底第三章 妈妈女儿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