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翻着云帆营的黄册,大小船只五百余艘,在役水手一万人,在训水手五千人,一次可运载粮食七万石或万余兵卒。
有水寨两处,榆关以及辽东半岛南端的沓氏县。
汉代已经开辟出了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一是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北仑河口的南北沿海航线;二是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的航线;三是海上丝绸之路,&nbp;&nbp;即徐闻、合浦航线。
可惜自桓帝延熹年间,大汉国力衰弱,天下纷乱,海贸不通,这些航线也就逐渐废弃了。
幽州现有的航线是渤海湾到莱州湾的沿岸航道,连渤海海峡都没人走了,那里可是只有两百多里宽,还有庙岛群岛处于其间,距离并不遥远。
刘襄想要重新打通丹东到青州、徐州的航线,至于南下扬州,以及到日本的航线,需要看看具体情况。
丹东就是西安平,在鸭绿江西岸,安平军在那里设立了军屯,也驻扎了军队。
他翻着舆图仔细的查看海岸附近的地形地貌,可惜没有水文记载,也没有牵星图和针图。
牵星图是利用天上的星辰计算方位,辅助航海的海图。针图是航线图,用丝线标记航道,缝在绢帛绘制的海域图上,所以别称针图。
这些他都没有,幽州的航海技术太落后了,还停留在肉眼观察海岸,&nbp;&nbp;沿岸行船的阶段,&nbp;&nbp;效率太低了,&nbp;&nbp;多走了很多冤枉路。
汉末三国时期,海贸衰退,&nbp;&nbp;还不如几百年前的西汉,他也没听说过有什么大海商的名号,这片蓝海,大有可为。
有之前的航线记载,重新开拓应该不难。
刘襄一边翻看舆图、水经注、地理志,一边思索,他的两个秘书,田畴与田豫也跟着查询、记录。
三人忙忙碌碌之时,刘洪求见。
刘洪是幽州主簿,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完善历法以及县城西郊的学院里面,有很多人跟随他学习算学,大部分是刘襄派去的小吏、书佐,这些人学成之后会填充计吏的缺口,这是他未来收税队伍的主力。
“洪,拜见将军。”
“元卓公不必多礼,学院可还好?吾现在不方便露面,还没去过。”
学院很重要,&nbp;&nbp;有大儒郑玄和刘洪在授徒,刘襄一直在打那些学生的主意,&nbp;&nbp;也送去了很多人,&nbp;&nbp;主要是想在各县开蒙学。汉代识字不容易,得一个字一个字的认,光常用字就得学好几年。
军中已经开始教授识字了,从旗号、编制、军规、各人的名字开始教,老师不够,进度很慢,刘襄在各军营地里面立了木板,上面用大字写了军规,让兵卒出操的时候照着念,这些字认全之后再换其他的。
他在考虑是写个三字经还是千字文,里面有很多典故都得改,要不然就是不伦不类贻笑大方了。
为了提高兵卒的积极性,选拔军官的时候,认字的优先,利益结合实际,才能让人有动力,也确实有不少士卒变得非常刻苦。
他想过发明拼音,可不现实,拼音得有普通话做基础,汉人口音跟现代可不同,不合时宜啊。要想推广拼音就得先推广普通话,想推广普通话就得重新编一部字典,这可是改换文字体系的大工程,还不如用汉代本就有的《尔雅》和《说文解字》呢。